> 娱乐前沿 > 科技
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逝世 一路走好
2021-01-29 14:02:54

 

王绶琯的科学贡献主要在授时、射电天文学和LAMOST望远镜这三个领域。

射电天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迅速进展的新兴学科。1958年借中苏联合观测海南岛日环食之机,中国科学院决定从原苏联观测队引进射电天文技术,并在日食观测结束后计划借用一台原苏联的小型太阳射电望远镜开始我国自己的射电天文建设。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1993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以表彰王绶琯在中国现代天文学上所做的贡献和成就。

在科普方面,1990年代,王绶琯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当时获得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60多位院士的积极回应。俱乐部会员中不乏国际科学前沿研究的佼佼者,他也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王绶琯在参加日食观测后受命在北京筹集队伍实施这个计划。当时这一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必须从专业人才的培训着手。王绶琯于1959年在北京创办一个以各个天文单位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射电天文培训班,为期一年,打下理论、实测和技术基础,并研讨我国射电天文的发展蓝图。这个培训班产生的我国第一批射电天文学家,成为中国发展这门学科的重要力量,这使得不久后在设备归还原苏联时,能很快地研制出自己的同类设备,在几个单位开始了太阳厘米波射电的常规监测。

50年代初期,“大地测量与绘图”为国家建设所急需。紫金山天文台于1955受命承担,决定派王绶琯到上海主持这一工作。当时的徐家汇观象台是国内唯一的授时机构。最初的设备是法国传教士撤离时留下的,技术陈旧。王绶琯以前没有接触过授时,接过任务后夜以继日,边学边干。所幸这时在上海已有龚惠人、罗定江、叶叔华等几位业务骨干,又加上几位新同志,同心协力,于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

1966年以来,王绶琯还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

网友:感谢您,一路走好。

澎湃新闻获悉,中科院院士王绶琯于1月28日晚间因病辞世,享年98岁。

科学研究之外,王绶琯好诗词创作,认为两者之间颇有共通之处。1989年,王绶琯应老一辈数学家孙克定之召共同创建了中关村诗社并任社长数年,诗社的社友们也多是科学家,他们提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以诗匡世”。王绶琯在他的《临江仙·书怀》一词中曾写道:“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

王绶琯院士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192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36年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1943年在重庆毕业。工厂见习一年后赴英国进修造船。1950年转天文,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及北京天文台,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天文台台长、名誉台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1981~1996年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任。历年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LAMOST可以同时在大片天区中测量几千个光谱,也就是观测效率较之以往提高了几千倍。由于LAMOST方案依靠的是设计上的创新,而不是巨大投资,造价仅约为2千万美元,较之国际上当时每个项目动辄10亿美元远为低廉。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地处北省兴隆县连营寨,海拔960米,负责普查银河系内的天体。它的方案主要是由苏定强和王绶琯两人提出并研究、完成主题论证的,解决了天文光学设计上的一个“传统”难题,即难以设计出一具既具备大口径又具备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江苏:为护好一江清水贡献税务力量

碧水东流,浩浩汤汤。南京,长江入苏第一站。自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南京税务部门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为指导,通过“税种调节+税制引导+政策辅助”的绿色税收管

云南德宏现罕见鸟类血雀 目前在该区域观测到8只血雀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轩岗乡水井村的森林里,生态摄影师近日拍摄到一对罕见的鸟类血雀。视频画面中,一只血红色的雄鸟和一只棕褐色雌鸟在树上吃着植物种子。 血雀(学名:Haematospizasipah

“十三五”期间北京优质能源比重提高至98.1% 贡献最突出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北京优质能源比重提高至98.1%) 可再生能源应用总量超额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出台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的支持政策,光伏、热泵开发利用规模分别达到51万千瓦和5915万平方米,风能、生

新的一年 这是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

“哇——”,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好神奇啊。”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工作的力度,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和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科技文化的魅力,北京市第十五中学举办了以“跨越·抵达”为主题

"中国天眼"4月1日正式对全球开放 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 “中国天眼”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开放运行。“中国天眼”(FAST)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