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冯学荣:十八星与五色旗,溥仪与革命党的冤仇
只有茶 2015-11-15 10:50:16
冯学荣:十八星与五色旗,溥仪与革命党的冤仇

问: 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清末民初的满洲和今天的东北,并不是一回事。

答: 清末民初时期的满洲,是有争议的,和现在的东北不是一回事,我们看问题要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才不至于看歪了。

问:似乎孙文一开始并不想要满洲(东三省)?

答:革命党(同盟会)最初的理想是:恢复长城关内十八省的汉人江山,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将满洲(东北)并入中华民国的版图。

问:哪十八省?

答:江苏、甘肃、浙江、陕西、安徽、山西、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河北、贵州、四川、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史称“汉地十八省”。

问:革命党最初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答:革命党的理想是将满洲贵族赶出十八省的地盘、恢复明朝时候的汉人地理版图。革命党并没有打算要满洲、内外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以及Jiang和Zang。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认为这些地方都不是汉人的地方,因此可以不要。

问:所以武昌起义的时候,革命军打出的是“十八星旗”,寓意就是恢复汉人的十八省江山,只是要长城关内的十八个省,什幺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都是不要的。

答:是,所以1911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举人就是来自于十七个省的代表,其实有十六个是关内的省,只有吴景濂是来自奉天省(今辽宁)的。

问:后来还集体去拜了朱元璋的陵墓?

答:是的。辛亥革命时期,孙文到了南京,带队到明孝陵,去干嘛呢?去告慰朱元璋,说现在我们汉人已经光复关内十八省的江山了,祖宗你可以安息了。

问:章太炎、冯自由这些革命党人早年在东京留学时,曾经召开过诸如“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一类的活动,他们认为“大清国”不是“中国”、真正的“中国”早在满清入关的时候,就已经亡国了。

答:是,当年的革命党人普遍认为:“中国”其实早就亡国了,所谓的“大清国”,其实并不是中国。大清国是大清国。中国是中国。当年他们是这样想的。

问:据说许多革命党人当年都主张不要满洲。

答:然。例如章太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认为:满洲不是我们汉人的地方,我们不能贪人家的,不是我们的,我们可以不要。

问:就是孙文也多次提出过:满洲可以给日本。

答:所以我说看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当年的满洲和今天的东北,不是一回事。许多人揪住孙文这一点,说他“卖国”。其实这种批评对孙文是不公道的。孙文当年根本就不是“卖国”,因为那时在孙文的眼中,满洲根本就不是中国的。既然都不是中国的,也就无所谓“卖国”。

问:既然革命党志在关内十八省,那幺为什幺在民国成立的时候,中华民国的版图又包含了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

答:那是因为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革命党和清政府议和,在议和的过程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新的中华民国,是只要关内十八省呢、还是应该包含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

问:革命党人这时候才“起了贪念”?

答:这样说恐怕有点不“尊敬先人”了。但恐怕这就是事实——直到这个时候,革命党人才发现:啊,原来我们的胃口太小了,其实我们不但应该要光复长城关内十八省,而且我们还可以将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统统都收进来,将我们明朝汉族先人的版图,扩张一倍以上!

问:当时革命党人征求过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这些地方民族同意了没?

答:没有。但是革命党人很聪明,他们很敏感地意识到:“十八星旗”、“汉地十八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些口号对我们不利,怎幺办呢?果断废除了这些口号,十分“狡猾”地抛出了一个新的口号——“五族共和”。

问:就是“汉”、“满”、“蒙”、“回”、“Zang”,五族共和。

答:是的。而且革命党人也发现:之前我们不承认大清国是中国,其实也是愚蠢的。所以他们也开始承认大清国就是中国。为什幺要承认呢?因为革命党人发现:原来承认大清国是中国,就可以从大清国的手中名正言顺地“继承”到这些新的领土: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

问:而且还开始宣扬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中华民族”。

答:是。革命党还是有法律人才的。从满清手中“继承”了满洲、内外蒙古、Jiang和Zang这些新领土之后,革命党人开始琢磨着要完善合fa性的问题。为了营造合fa性,革命党人开始淡化此前的“大汉民族”主义口号,而开始宣扬“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就囊括了满族、蒙古族等,它使民国的版图合法性,得到了初步的确立。

答:至少在表面上是确立了。民国成立之后,民国的精英们就废除了“十八星旗”、而换上了“五色旗”。五色旗就是“五族共和”的意思。

问:所以民国立国之初的这些精英们,也是很“实用主义”。

答:确实是这样。民国成立之后,孙文到处演讲,说要将满族、Zang、蒙古族等逐步汉化。这个在他的演讲录里面是有多处提到的。现在我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民族政策,显然是不妥的。

问:但革命党人当年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爱国”。

答:扩张领土,当然是爱国。只是后患无穷。民国乍立,蒙古人就不干了,他们闹事了,说要分家,要单干。

问:蒙古du立运动。

答:就是。民国成立之后,蒙古的王爷们有意见了,他们说:我们蒙古在明朝乃至以前,并不是你们汉人的地方,我们蒙古臣服于满清两百多年,是慑于满清的淫威。现在满清倒台了,满清将我们蒙古让渡给你们民国,可是你没征得我同意啊!我们不服。我们蒙古人要恢复自己的国家。

问:北洋政府听不进去?

答:北洋政府当然听不进去。要知道那袁世凯也是个强硬派。他哪里听得懂这种话?哗哗地就派军队到外蒙古去,zhen压。开枪放炮,毫不客气的。谁跟你讲道理?

问:而且不但蒙古人不干,甚至满清贵族本身也是不服的。

答:不服。其中肃亲王善耆就回到了满洲,在那里搞了个“宗社党”,立志要恢复满洲江山。善耆这帮人的逻辑也是很直截了当——那《退位诏书》是革命党和袁世凯勾结起来、逼迫隆裕太后签的,我们这些王爷不服,关内十八省原先是我们抢你们汉人的,现在还给你,我无话可说,可是满洲是我们满清世世代代祖传的地盘,我回满洲复国去,我有理。

问:按照中国的历史话语逻辑,凡是胁迫签署的条约都叫“不平等条约”。《退位诏书》并不是自愿签的,而是在革命军的巨大压力之下,被迫签署的,革命军不但恢复了明朝江山,而且还将版图扩张了一倍以上,那幺可不可以说:《退位诏书》也是一份“不平等文件”?

答: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双重标准,并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的特有弊病,其实它是全世界的民族所普遍共有的毛病,它源于人类的自私本性:凡事都是我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坏事别人不能做,但是我自己可以做。扪心自问,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的丑恶。

问:好像在1916年在东北还闹过一起武装bao*动。

答:闹了。是1916年。立志“复国”的满清“宗社党”在东北闹了一起武装bao*动,意图du立,但是被北洋政府果断镇压了。

问:日本鬼子似乎插手策划了这次武装bao动?

答:主要是日本的一些军阀和浪人提供了支持,但是日本政府是反对的。在这些日本军阀和浪人的眼中,满洲du立出去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他们愿意给“宗社党”提供援助。这并不奇怪,符合逻辑。

问:溥仪这个人有没有“光复满清”的志气?

答: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许多遗老在他的耳边灌输这种思想。但是溥仪在青少年时期,找了一个英国人庄士敦教他英语,动机是很明确的——准备日后出国。你可以参考庄士敦所着《紫禁城的黄昏》等资料。

问:1917年的复辟不就是溥仪搞的吗?

答:不是。1917年的复辟是张勋搞的。当年溥仪年仅11岁,他其实并不懂事。将复辟这种事的责任归到一个年仅11岁、不谙世事的孩子头上,我认为是不公道的——就算溥仪参与了复辟,他也不能承担责任,因为他才11岁,一个孩子是不能承担责任的,这个稍微懂一点法律、稍微明白事理的人都应该懂得,不必多说了。

问:后来溥仪又是怎样被驱逐出的紫禁城?

答: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则是1924年冬发生的事情。其决策人是国民党人控制的“摄政内阁”,而执行人则是冯玉祥手下的鹿钟麟等。

问:这个行为算不算是违反了1912年颁布的《优待清室条件》?

答:我觉得是违反了。《优待清室条件》第三条是这样约定的——“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这里有两点要留意的:1、溥仪何时搬出紫禁城迁往颐和园?约定不明,宜用协商。2、即便被赶出紫禁城,溥仪仍然有权居住在颐和园。但是溥仪被告知的是:择住民居。

问:换而言之,“摄政内阁”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另择民居,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

答:我认为是这样。事后一帮满清遗臣给孙文写信,说摄政内阁这样蛮干是背信弃义,希望孙文主持公道、恢复《优待清室条件》。

问:孙文是怎样答复的?

答:孙文说,你们的小皇帝在1917年搞复辟,是你们违反《优待清室条件》在先。这次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活该,我才不救你——这还不算,而且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国民党北伐胜利之后,国民革命军第6军团第12军的军长孙殿英,竟然将“清东陵”洗劫一空,其中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被盗掘、被砸烂、遗体被毁灭。

问:国民革命军这个行为,已经不只是“失信”那幺简单,而是已经沦为“小丑”、“盗匪”级别了。

答:祖坟被挖这件事对溥仪的打击很大。他得知消息之后,发誓“此仇必报”。日后溥仪铁了心投奔日本鬼子,与他的复仇心理有关。

问:孙殿英的盗墓丑行,没有被蒋介石追究吗?

答:没有。国民政府其实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不起溥仪。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所以国民政府派了高友唐去了天津,找了溥仪,说:国民政府愿意恢复1912年的《优待清室条件》、劝说溥仪千万不要跟日本鬼子跑。

问:溥仪怎幺说?

答:溥仪断然拒绝了。溥仪说:现在离你们当初赶我出宫,多少年了?七年了!七年来,你们有想过我幺?我的祖坟(乾隆、慈禧)都被你们刨了,你们不闻不问,你们对得起你们的信用吗?现在才想起找我?晚啦。

问:然后呢?

答:然后国民政府并不死心,宋子文去见了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想请他帮忙劝说溥仪回心转意。

问:庄士敦也不理吧?

答:由于国民政府此前种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庄士敦早就对国民政府丧失了基本的信任。所以庄士敦的反应也是——直接了当地拒绝。

问:所以溥仪后来投奔日本鬼子,他的行为并非是不可解释的。

答:凡事都有原因。说起溥仪,顺带提两点。第一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在政zhi审查的压力下写就的,这册资料的史料价值有是有,但是同时有很多水分,不能全信。第二点,溥仪在远东军事法庭的证言,也是有水分的,他在庭上说了许多假话、违心的话。这是由于他怕死、想活命的缘故。我无意在此苛责溥仪,我只是想提醒历史爱好者,在审读史料的时候要小心,要注意这些资料所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注意留个心眼。

问:读历史,时刻谨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历史最好的态度,是暂时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最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第三者,比如说想象自己是瑞士人。先把民族感情清空了,再来读史,看问题才能更客观、更全面一些。


打赏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喂,那个谁,别来无恙!’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虽然有时会想你,但有太多理由不可以你喜欢我,因为我是不错的人;但你爱

以后的路真的很长

本来想这个题目 却发现之前的一篇已经是路很长了 看来自己确实是很擅长思考路长短的问题 所以现在思考的结果

如果要选,我会永远站在恐怖主义对面

曹鹏程雾霾还未散去,但周末毕竟要好好过。然而,就在人们早晨醒来,准备规划两天的生活,法国巴黎发生的血

愿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左夏)

看到一句话,“有趣,既是最大的才情”。是的,有趣,盖过其他一切才情。要知道,一个人最糟糕的处境不是贫

不解沈从文 《喽啰》

沈从文的《喽啰》一篇BL短文,我不太明白,或者说我不确定我理解是否正确。沈从文的笔锋一向是温润如水、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