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旧杂错:苏东坡的“闲人偶寄”——读《记承天寺夜游》
徐凤文 2015-11-16 20:10:17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东坡全集》卷七十一)    
  苏东坡的“闲人偶寄”——读《记承天寺夜游》
  人之一生中,总免不了会有这样一些时候:枯坐灯下,意懒神疲。百无聊赖之际,听夜雨秋风破窗之声,恨不得即起古人于地下,呼尔将出唤美酒,或浅吟低酌,或秉烛夜游,由此乃意兴飞扬,方能消得胸中的一肚皮闲愁与牢骚。
  闲话说过,且说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闲情偶寄”,是作者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闲文小品。全文虽仅84字,却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蕴涵深厚。让人不得不赞叹,坡老写景,真是天下第一高手。即如本文自“庭下”起18个字,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写来全不费力,景不生造,情不做作,情景自到,句意两得。但细按下去,也不是随手堆砌。赏月的欣欣然,漫步的悠悠然,以及思绪的恬恬然——种种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尽在其中。人称东坡的小品文字,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被之有意,咏之有味,信然。
  一向提到苏东坡,大约都喜欢此老“大江东去”之类文字,天生有一种鼓荡之气,大有一种栏杆拍遍、挑灯看剑的酣畅。然而东坡的小品文字,多属信手拈来之作,每每从容写来,不着痕迹,最能以短语寄深情。本是平常语,但经作者轻轻用笔一点,即生出许多韵味。这一点并非我们今天的新发现,明代袁宏道就说过:“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治,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昔日苦水先生为学人讲苏词,谓:“首宜速读,以遇其机;次则细读,以求其意;最末,掩卷思之,以会其神。”余以为此法亦可用于读古往今来一切精妙小品文字,在此特意表出,供同道分享。即如阅读此文,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小品画卷。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第三层议论,端在“闲人”两字上做足了关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样的感慨不是寻常人等所能说出来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化作一种淡微低沉的喟叹与同好相知的愉悦。悠悠人生,欣何如之!
  东坡小品之中,处处有东坡在。到了大师笔下,喝酒吃茶,都是花样文章;荡舟浩歌,足以寄情咏怀。行文至此,忽生一念,若将东坡这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与张岱那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拿来对读,想来也是很有趣的吧?然而,往者不可追,能够像坡老、宗子这般做到心闲、意闲、清闲、笔闲的“高等”闲人,我等闲人只能望“闲”兴叹。毕竟昨是而今非,古之闲人不同于今之闲人,这样的闲情逸致,只能心向往之吧?
写于2001年,当时写了一组这样的读赏小文字,纯好玩。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LISA手工群第26期作业秋之银杏外套(二班报名帖)

LISA手工教室第26期作业:秋之银杏外套11月16日20点在此帖跟帖报名(60名额),已加入LISA手工群

黄仁宇晚年思考集出版:“我相信中国的前途”

黄仁宇晚年思考集出版:“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澎湃讯2015-05-12 17:54【编者按】
黄仁宇《我相信中国的前途

张雪忠 | “法治或自由先于民主”的说法为什么是错的?

“法治或自由先于民主”的说法为什幺是错的?张雪忠(作者按: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从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两

世说新语---小哇极速前进

文:Heidi19741130
世说新语—小哇极速前进钟郎,名汉良,字哇。少时即入天子乐府。清俊疏朗,宽厚淡泊,

【菩提一叶】众婆罗门,皈命佛法

佛云游到婆罗门城,婆罗门王知道如来的神通功德,能够感化众生的心。他想:他们一旦接受佛的教化,谁还听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