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通河县汪晓颖捡回113个“爹娘”
伊文 2016-04-14 08:58:09

【摘要】14年前,哈市通河县的汪晓颖在乌鸦泡镇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红林善德老年公寓。在这里,她前前后后捡回了113名无儿女、无生活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尽心尽力地伺候他们,总花费已达340万元。 ZMq我酷网

开栏语ZMq我酷网

此前,本报曾报道了哈市九旬老人彭云松,用慈父般的爱收养了6个不同姓氏孤儿的故事。彭老一直有个愿望:“让身边的好人也来露露脸。”彭老,这个心愿我们帮您完成。今起,本报开设“请为身边好人点赞”专栏,报道将深入挖掘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让正能量在冰城蔚然成风。ZMq我酷网

哈市通河县汪晓颖ZMq我酷网

开办敬老院14年ZMq我酷网

捡回113个“爹娘”ZMq我酷网

本报记者 张卫新 仲亮ZMq我酷网

14年前,哈市通河县的汪晓颖在乌鸦泡镇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红林善德老年公寓。在这里,她前前后后捡回了113名无儿女、无生活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尽心尽力地伺候他们,总花费已达340万元。近日,哈尔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将此线索提供给本报,12日,记者对汪晓颖进行采访,和她一起回味了开办敬老院之路的酸甜苦辣。ZMq我酷网

捡爹娘的愿望 在心中埋藏21年 ZMq我酷网

今年52岁的汪晓颖从小生活在通河,1988年她和丈夫张贵福来到山东济宁生活。1995年,两口子借钱买了货船搞起运输,几年后他们不仅还清欠款,生活也富裕了。2001年9月,汪晓颖对丈夫说:“我要回家乡办免费敬老院。”丈夫迷惑,亲人不解,但她始终坚持。ZMq我酷网

原来,1980年春节,16岁的汪晓颖正往家走,突然面前出现一只沾满污泥、裂着血口的手。一位50多岁的乞丐拄着拐棍瑟瑟发抖,嘴巴翕动着:“我饿……”汪晓颖连忙塞去2块2毛钱,跑远后看到乞丐还在鞠躬。“我要有钱,就把他养起来。”这桩心愿,在她心中一藏就是21年。ZMq我酷网

拎48万元现金 回家乡开免费敬老院ZMq我酷网

2001年9月,汪晓颖拎着48万元现金,告别了丈夫和儿女,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当年冬天,她在通河县乌鸦泡镇租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废弃校舍,忙了4个多月,2002年4月,红林善德老年公寓开张了。首批被民政局介绍来的老人有26名,其中盲人、聋哑人和瘫痪者占了近一半。ZMq我酷网

自此,汪晓颖开始到处“捡爹娘”,看到大街上有衣衫褴褛的老人,她会领回家;听说哪家有“三无”老人,她会主动上门请……就这样,14年间汪晓颖总共捡回113名“爹娘”。虽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还总说酸话、怪话,但汪晓颖毫不在乎。ZMq我酷网

每次包饺子 都准备四五种馅ZMq我酷网

敬老院开张头件事,就是给老人们洗澡。“很多老人长年不洗澡,脸都是黑黢黢的。”有一次,汪晓颖扶着6个老太太到女浴池,足足花了3个小时,才给她们搓干净。而最令她头疼的就是做饭,因为每个老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就拿第一次过节来说,老人们听说包饺子,有的说不愿吃韭菜,有的说只吃素的……从此,敬老院每次包饺子,都得准备四五种馅。虽然很累,但是看着老人吃得香,汪晓颖十分满足。ZMq我酷网

2002年的一天,敬老院78岁的周全生老人突然发病晕厥,汪晓颖在外面足足等了40分钟,才拦下一辆出租车,把老人送到通河县医院。可是,老人已经不行了。“乌鸦泡太偏僻了,如果交通更方便,说不定周爸爸还有救。”2003年,汪晓颖把老年公寓搬到了通河镇,附近就是通河县医院。ZMq我酷网

那年冬天买不起煤 敬老院只能烧稻壳ZMq我酷网

自敬老院开办以来,所有的费用都靠山东那头跑船赚的钱供应。可在2007年,汪晓颖家的船队破产了。“老人们吃穿住医行,加上房租水电暖气,一年下来将近30万元。生意不好,我就四处‘化缘’,那年冬天买不起煤,敬老院只能烧稻壳。”可即便如此,汪晓颖还是继续坚持。为此,她的家人也纷纷出力,“我们兄弟姐妹6个,我是老大,还得他们打工赚钱来帮我”。最让汪晓颖感动的是,生意失败回到通河的丈夫,打工之余还帮敬老院干活。直到现在,汪晓颖一共收养了113位“三无”老人,其中61位老人在敬老院去世。现在,敬老院还住着30多位“三无”老人。ZMq我酷网

2001年以来,汪晓颖先后获得“全国敬老爱老之星”、哈尔滨市第三届“十大孝星”、“感动哈尔滨”人物等诸多荣誉,面对这些殊荣,她却说:“只要老爸老妈们能安度晚年,我就知足了……”ZMq我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爹娘永远跟我们在一起

两年了,虽然没有陪伴、没有电话、没有嘱托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让我考虑你的想法。今年我们在张名府盖了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