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梁羽生诞辰96周年:「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
baidu 2022-03-19 19:00:56
  原标题:梁羽生诞辰96周年:「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   ▲ “侠是目的,武是手段”   0   梁羽生诞辰96周年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03月22日出生于广西蒙山县文圩乡屯治村,后以“梁羽生”为笔名,开创新派武侠之先河,创作出《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武侠佳作,其提倡的“宁可无武,不可武侠”等创作观,深刻影响武侠创作数十年。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逝世于澳大利亚悉尼。   2020年3月22日,梁羽生诞辰96周年之际,黑江湖特别编选整理48个有关其人其文信息,以敬前辈,以飨读者,以怀其文。   所有资料均至少通过两个信息源订正,具较高可信度。视频、图片与部分信息等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黑江湖(ID:heijianghu121)”。   1   梁羽生的历史地位   温文尔雅梁羽生   梁羽生的历史地位,从其与其他武侠大家的并称中最能显现。   最初,梁羽生创作《龙虎斗京华》,一鸣惊人,几乎同时,当时与梁羽生同一个办公室的金庸以《书剑恩仇录》跟上,一起开启了新武侠的时代,并称瑜亮。至于是“梁金”还是“金梁”当时常有争论,可见是并驾齐驱的。最后,梁羽生主动退让一步,称为“金梁”。二人独步侠坛。这时古龙还是中学生,正在写作文艺小说《从北国到南国》。   到古龙以《情人箭》、《大旗英雄传》等确立其名家地位,已是十年之后的事了。此后多以“金古”并称,金庸、古龙被公认为两大宗师, 梁羽生屈居第三位,多以“金古梁”并称。   2   梁羽生写过多少书   梁羽生作品   梁羽生作为武侠大师,其著作主体是武侠。从1954年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到1983年的封笔作《武当一剑》, 梁羽生写了30年,共35部,约60册,1000万字。   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笔花六照》、《名联观止》、《梁羽生闲说金瓶梅》等。   3   梁羽生的代表作是什么   《白发魔女传》书影   一般认为,梁羽生的代表作共有三部: 《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此外,《狂侠天骄魔女》、《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等,亦有较大影响,由于影视剧等影响,《七剑下天山》亦常被大众视为梁羽生代表作之一。   从代表作的创作时间来看,基本位于梁羽生的前10部作品,多为创作前十年所作,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态势,与金庸、古龙等越写越好的走势是不同的,一般也认为这限制了梁羽生的历史地位。   4   梁羽生开启了新武侠的盛世   吴公仪、陈克夫澳门比武   1953年,梁羽生29岁,时任《新晚报》编辑与专栏作者。年底,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天下第一”之名争执,决定打擂,称为“吴陈比武”。   当时的香港,在当时被称为“静态社会”。这场争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头等话题。   1954年,梁羽生30岁。1月17日,擂台比武举行,一共打了3分钟。以吴公仪一拳打伤陈克夫鼻子而告终。1月18日,梁羽生被上级罗孚说服,决定创作武侠小说;19日,《新晚报》预告“本报增刊武侠小说”;20日,《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署名“梁羽生”。8月1日,《龙虎斗京华》刊毕。   后来,梁羽生回忆说,“写武侠小说嘛,是个很偶然性的事情。那个时候是1954年。在1953年下半年的时候,在香港发生了一件事情,叫做‘吴陈比武’。有两派,一派是太极派的掌门人,叫作吴公仪;一派是白鹤派的掌门人,叫陈克夫。他们两个人呢,你说你的武功天下第一,他说他的武功天下第一,两个人就争起来。谁武功好呢?打一场吧。这里面有问题了,香港是不准比武的,那怎么办呢?后来有人出来说了,到澳门去搭个擂台,真的比武。这件事从1953年起,一直议论纷纷,到了1954年1月17号,真的打了。你看,中间经过了差不多半年多。”   “这一场不到3分钟的比武,竟‘连累’我写了30年的武侠小说。”   5   梁羽生最欣赏的武侠作家   金庸   1994年,梁羽生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梁羽生还称, “我是全世界第一个知道金庸比梁羽生写武侠写得更好的人。”   6   梁羽生与金庸,常于小说中调侃揶揄   梁羽生年轻时   金庸年轻时   梁羽生和金庸同年生人,是同事,棋友,也是武侠创作领域的竞争对手,在两人创作之时,多次发生交集,相互调侃揶揄外,也有相互借梗融梗之处,屡见不鲜。   比如梁羽生的《瀚海雄风》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两书的时代背景几乎完全一致,而郭靖与李思南的个人经历、人际关系也极为相似。   再比如梁羽生笔下的杨炎和金庸笔下的杨过,其身世,人生经历也高度雷同,如果不是两人地位相当,这是完全可以被当做“抄袭”的个案的,如今看来,却更似是“佳话”。而这样的例子,在两人作品中,“比比皆是”。   7   梁羽生谈影视改编   05徐克版《七剑》剧照:绿珠   “武侠片和武侠小说一样,也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我的小说也被多次搬上银幕。《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也是我的小说《云海玉弓缘》、《侠骨丹心》和《白发魔女传》的导演,他和我合作多次,大家也颇有默契,成绩也很喜人。   《白发魔女传》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小说,后来于仁泰导演和张国荣、林青霞合作的那一版影响也很大,在巴黎影展上还得过奖。它先后被改编成国语、粤语电影以及长达40集的电视片集。   第一个‘白发魔女’是1957年峨嵋公司的罗艳卿,这是粤语影片,卖座很好,所以她就连演了三部。第二个是佳视制作的李丽丽,鲍起静、蔡少芬也演过白发魔女。   徐克导的《七剑下天山》我也看了,意识流,很有意思。”   8   梁羽生的葬礼   梁羽生逝世   2009年1月31日上午,梁羽生先生葬礼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北区麦考里公园的公墓举行。   根据家人的意愿,梁羽生的小型葬礼十分低调,仅家人和亲友等70余人参加。葬礼于上午10时开始,持续近一个小时。在一位华人牧师引领下,葬礼完全依照基督教仪式举行。梁羽生的二儿子陈心明在仪式上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金庸托人送去挽联与花圈。   9   金庸悼念梁羽生的挽联   梁羽生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10   梁羽生与金庸一生的“围棋情”   对弈。这张照片广为流传   两人自年轻互为同事时,即是棋力相埒的对手,时常通宵下棋,此后,围棋成为两人一生的爱好。   两人晚年几次见面,下棋几乎成为必有的项目。1994年1月悉尼作家节时,他们已十年不见,难得的会面,两位古稀老人最有兴趣的就是下棋,一下两个小时,直到疲乏,有些头晕了才作罢。1999年春节期间,梁羽生回香港探亲,他们在跑马地的“雅谷”聚餐,饭后本来也约好下棋,因那天他感冒,感到身体不适,只好作罢。金庸向许多围棋高手拜师学棋,梁羽生下不过他了,但每次对弈还是缠得不死不活。在悉尼梁家,梁羽生拿出一副很破旧的棋子,开心地说:“这是你送给我的旧棋,一直要陪我到老死了。”还有几本清代的棋书《弈理指归》、《桃花泉弈谱》也是金庸送的。   11   梁羽生武侠小说阅读指南   《弹指惊雷》书影   梁羽生武侠小说卷帙浩繁,如何阅读?根据网友“台湾的冰之火”撰文描述:   梁羽生作品共有“四个系列,两部独立作品,四个朝代”。   梁式武侠的特点是结合史实(对外),人物生生灭灭、代代相传(内部)。张丹枫横跨五部,由塞外贵胄而中原英雄,由少年狂态而年高德邵,而入土为安,而徒子徒孙绵延不绝。金世遗也是如此。这样的「生生灭灭、代代相传」可分为四个系列:   一,大唐游侠(三部)。   二,宋、金、蒙古斗争(六部)。   三,天山(二十部,接近作品总数2/3,包括明代七部,清代十三部)。   四,清末义和团(两部,最早的作品)。   此外还有两部独立作品:《女帝奇英传》(唐)、《武当一剑》(明)。   系列有四个,朝代也有四个(两者不等同):唐、宋、明、清。第一个写的是清,接着是明、唐、宋。后写的两个较早收工。明的起点是第五部作品《白发魔女传》,唐是第十一部《女帝奇英传》,宋是第十八部《狂侠·天骄·魔女》。清代作品最多,唐代最少。   以唐为背景者有四部:《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和《慧剑心魔》。《女帝》写武则天一朝。《大唐》三部曲演述天宝盛世至安史乱定后的朝廷、军阀及周边国家。   以宋为背景者有六部:《武林天骄》、《狂侠·天骄·魔女》、《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和《风·云·雷·电》,彼此相关,演述南宋、金和蒙古的勾心斗角。   以明为背景者有八部:《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武林三绝》、《广陵剑》、《白发魔女传》和《武当一剑》。《武当》和其它七部关系微弱,仅以霍天都与少林僧人的「忘年之交」等一二设定联系,应视为独立作品。   清代有十五部:《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游剑江湖》、《牧野流星》、《绝塞传锋录》(含《弹指惊雷》,本名由后半部袭用)、《剑网尘丝》(含《幻剑灵旗》)、《龙虎斗京华》和《草莽龙蛇传》。前十二部以天山为轴线,《剑网》与其交集在白驼山,可谓别传。《龙虎》和《草莽》自成「义和团」系列,故事年代最晚,创作却最早。   12   谁为梁羽生绘制插图   卢延光绘制《萍踪侠影录》插图   为梁羽生武侠小说绘制插图的,包括有著名插画家姜云行,然姜云行同时为金庸武侠插画,插图常常雷同度颇高,后梁羽生武侠小说主要由插画家卢延光绘制,文图相得益彰,备受青睐。   13   梁羽生如何描写武功和兵器   93版《白发魔女传》,张国荣饰演卓一航   “记得我最初写武侠小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写到判官笔,可判官笔到底是什么样我根本没见过,创作就在这里卡壳了。没办法我只好从前辈名家的作品中‘偷师’,但我又不能完全照搬,于是我就在自己认为‘无关宏旨’的地方改动了一些,不自觉地夸张了许多,最后在报刊上登出来便受到了行家的指责。”梁羽生回想起那个小插曲还觉得有趣,“当时那位行家指出,照我笔下的描述,判官笔不但点不到对方穴道,反而会弄伤自己。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位行家其实也并不懂兵器,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对中国兵器的研究。”   当梁羽生真正开始研究兵器后,他才发现如果自己要“认真”来写,且“言之有据”的话,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便改“写实”为“写意”,自创新招。“关于笔下的技击描写最开始我都是从古人的诗词中去寻找灵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就将它演化为‘剑法’中的招数。至于兵器,很多都是虚构,世上根本没有。对于中国兵器和技击方面的知识我到现在仍是不及格的,我是迫于无奈才自创新招而已。”   14   金梁之后,后继有人   诞生于2001年的《今古传奇·武侠版》是新武侠的重要力量   当记者问起“你怎么看待‘金梁之后,后继无人’这个说法,你有看好的武侠接班人吗?”时,梁羽生说:“这个之前曾有媒体做过一个大篇幅的讨论,我和金庸也曾谈起过,金庸说可能是这样的,但我却觉得很难讲。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武侠,出现超越我们的人也不奇怪,现在没有好的武侠作家,并不等于将来也没有。”   此后,梁羽生又曾系统地谈论过这个话题:   “最后谈一谈我对武侠小说的展望,有些人对接班人的问题感到忧虑, 我倒是比较乐观的。   中国有超过十一亿人口,有那么多武侠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他们碰上的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千年难遇的、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些因素加起来,虽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但根据数学上或然率来推算,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想起一首中国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原来的诗句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古人快得多,因此我改了一个字,改‘百’为‘十’。这也是我对年青一代中国武侠小说作者的期望。   15   《七剑下天山》制片人谈梁羽生   2006版电视剧《七剑下天山》   电视剧《七剑下天山》的制片人王勇曾经在广西与梁羽生有一面之缘,“当年拍摄电视剧《七剑下天山》时,我曾在广西和梁老有过一段交流,原本以为大师会穿着西装,很正式,但是有意思的是当天他见我的时候就穿着睡衣,我就觉得大师跟我们是没有距离的。”   对于平易近人的梁羽生,王勇心里更怀着一份感激之情。“之前我们很担心,因为剧本和原著差别比较大,我把剧本给他看,他却说没关系,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武侠的精神不是要束缚别人,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想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做法。”王勇说,对于自己的作品梁羽生抱着开放态度:“我给他打电话请他写,他说这是你们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行就行,你做完就说是我做的。”虽然和梁羽生的直接交流并不太多,但是王勇不管是对梁羽生的作品还是他本人都十分推崇,也会每年给梁羽生打电话问候,甚至已经和张鑫炎导演商量好今年3月去澳洲看他,而梁羽生的突然离世则让这一计划成为了永远的遗憾。(摘自网络)   16   梁羽生支持改编   03内地版《萍踪侠影》   内地版《萍踪侠影》制片人范小天告诉记者,《萍踪侠影》是在播出后给梁羽生看到剧情的:“当时电视剧播出后,许多观众反映改编太多,我们压力很大,但有次和梁老沟通,他说收到一些朋友给发来的网上帖子,才看到剧情改编很多,但梁老说他觉得改得还可以,不会从原作的角度看,只要电视版整体上没有影响人物的形象就好。内地观众的水平很高,他同意编剧的一些观点。”(摘自网络)   17   张纪中:很喜欢梁羽生   07内地版《大唐游侠传 》   张纪中几乎把金庸剧翻拍了个遍,但他也担任过梁羽生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唐游侠传》制片人:“真的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见过面,对梁先生不太了解,但我对梁先生的学问非常佩服和景仰。他的作品我很喜欢,但不像对金庸小说那么偏爱。以前拍了一部他的《大唐游侠传》,之前没想过再拍他的作品,但近几天我们也在商量,看能不能翻拍《塞外奇侠传》,纪念梁先生。”   18   鞠觉亮:金庸作品是北京菜,梁羽生的是江浙菜   05版《侠骨丹心》   《侠骨丹心》是鞠觉亮第一次拍梁羽生的作品,他说,梁羽生的人物表达方法很多,而且与金庸不同,金庸不喜欢别人乱改,而梁羽生很直接地说他很喜欢别人去再创作,这就给创意者很大的再创作空间。 “金庸作品是北京菜,梁羽生的是江浙菜,金庸是大块肉、大碗酒,梁羽生的作品是粗中带细的,是很精致很美观的小点心。”(摘自网络)   19   梁羽生平时看什么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梁羽生向有才子之称,博览群书,对于还珠楼主、白羽等人的武侠固然耳熟能详,对于同时代的金庸作品更极为熟悉,此外 对文学,对历史,梁羽生怀着真兴趣,经典的,最新的,他都看, “90岁的我看,19岁的我也看”。讲起来,一连串的名字从他口中蹦出,中国的,钱钟书、陈寅恪、沈从文、王蒙、余杰,西方的,卡夫卡、萨特、达达派、野兽派、存在主义。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也看过,“这么另类的文学能得奖,我年纪大了,关于性的,不去评论。”(摘自网络)   20   外祖父的三样宝   《广陵剑》书影   梁羽生八岁那年,外祖父刘瑞球开始教他三样让他终生受益的东西: 下围棋、作对联、填词。刘瑞球只给他开了个头,次年即匆匆谢世。此事给他的心灵留下很深印记。以致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广陵剑》中,张丹枫同样仅给陈石星解释了《玄功要诀》的难处,便即悄然辞世;而陈石星给恩师弹奏“广陵散”一幕,则似乎属于梁羽生对童年记忆的一种不自觉的美化。刘瑞球传授的三项“本领”之中,梁羽生成就最高的是对联,其次是填词,最后才是围棋。(作者:私家侦探 )   21   50岁后,不宜再写武侠小说   梁羽生   梁羽生曾经下过一个论断,事后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并且屡次得到过验证。梁羽生说,“我是很相信科学的,尤其相信现代科学。近代心理学上谈论一个问题,说人啊,一到老年呢,记忆力衰退,创造力衰退。你不信请看,杨振宁35岁拿诺贝尔奖,李政道就更年轻了,31岁。一般世界发明家都是40岁以前作出一生主要成就的。所以我就发表舆论了,我说, 过了50岁,不适宜写爱情小说,不适宜写武侠小说。这个说法我到现在还认为有道理。到了50岁,应该是到了一个点了,是吧?”   22   “中国古典文学对我影响更大”   公孙大娘剑器舞   “家学渊源让我对于写诗填词有着某种偏好。我从小就酷爱中国古典文史,我写小说,也读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但还是 中国古典文学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我的第一本小说《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连载的时候,故事还没有想清楚,一首词先浮上心头,就拿这首调寄《踏莎行》作为我的‘开篇’: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对于文学,我多少还有些发言权,但是对于武术,我其实并不在行,特别是兵器,一开始我可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不过文学也能帮我一些忙,由于我完全不懂技击之术,我就只能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寻找灵感‘自创新招’。比如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容长剑上刺和剑圈运转;还有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描写剑意,也是属于变通之术,以文字的想象空间来弥补我技击方面知识的不足。”   23   久经病痛折磨的梁羽生   梁羽生   1985年时,梁羽生就被香港医生查出了十分厉害的糖尿病,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无法靠服药维持,必须每天注射两次。他决定定居悉尼,也是看中这里先进的医疗水平。1994年6月,梁羽生忽而夜尿频繁,化验结果竟是膀胱癌。某日他躺在病床上,偶然想起了《圣经》中的句子:“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于是便开始向神灵祈祷,求祂赐给自己内心的平安。而他的心情竟真的很快就回复了平静。此后他的病情似乎得到控制,但很快又经历了复发之苦,这种折磨给他的信心造成很大打击,甚至让他怀疑自己的经历是否真实。一位身处美国念化学博士的基督徒朋友听说之后,立即向他推荐了蔡苏娟的《暗室之后》、苏恩佩的《死亡别狂傲》等书。那些书都是作者受到熔炉中的试炼时写出来的,可以启迪读者对人生苦难的看法。梁羽生读了之后,意识到信仰的真实与否,关键并非个人的苦难是否得到拯救,而是人的心灵能否和神完成真挚的沟通。他因此变得不太重视自己生命的长短安危,紧张的心境渐趋舒缓,最终战胜病魔,顺利出院回家。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梁羽生经常思索宗教信仰的问题。他觉得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都非常奇特,譬如一只手表,要有人设计才能运转,而宇宙若没有总设计师,又如何才能运转?1994年9月18日,他来到悉尼寓所不远处的Chatswood地区的基督教堂,受洗成为教徒。   1998年间,梁羽生做了个极其危险的心脏手术,医生打开了他的胸骨,把大腿和手臂的两根血管和心脏的两条完全堵塞的血管接驳。74岁高龄的梁羽生,身体竟有三大致命“杀手”——膀胱癌、心血管硬化和糖尿病。任何手术对他而言都有很大威胁,但他还是毅然去动了手术。病愈之后,梁羽生曾经写道:“这是冒的一个生命的险。当我渐渐可以自己下楼去散散步,当我晒着澳洲猛烈的阳光,当我听到圣诞平安夜钟声的时候,我想,穷我一生,是在将冒险进行了到底!”(作者:私家侦探)   24   白羽:梁羽生的武侠偶像   白羽武侠集,黑江湖微店独家发售   “我早期开始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着实模仿了一些白羽的笔法。40年代,还珠楼主和白羽的武侠小说最为流行, 还珠、白羽的新书一出,我必定买来看,并且借给与我有同好的学生看。我们谈论武侠小说,谈到废寝忘食。   “白羽是写实派,对人情世故,必定着力描写,所以读他的小说,不会读到什么怪力乱神,绝不会有像平江不肖生写《江湖奇侠传》之奇。50年代,我也受到内地文学风气的一些影响,偏重于写实。《龙虎斗京华》等早期几部小说,多是白羽的调子多一些。但是后来,我就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为什么呢?白羽遭际坎坷,做过许多份工作,生活在底层,所以他能接触到各色人等。可是我家是书香门第,这方面实在是有些缺失的。所以后来我就开始多一些浪漫的想象,但 白羽一直是我最欣赏的武侠小说家之一。”   25   西方文学对梁羽生的影响   《牛虻》:深刻影响梁羽生的作品   “《牛虻》对我写《七剑下天山》有影响,有一天,一个署名‘柳青’的读者给我写信,说《七剑下天山》中的凌未风是牛虻的化身,所以他担心凌未风会像牛虻一样在小说结尾处英勇牺牲,因为他太喜欢凌未风了,所以他不希望他死,希望我能改变他的结局。   他的眼光很厉害。我写完《草莽龙蛇传》之后,正好读到爱尔兰女作家伏契克的小说《牛虻》,我被这部小说深深打动。有一天,突然,我想,我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的《牛虻》?在《七剑下天山》中,我把牛虻分成了两半,牛虻是个私生子,女主角易兰珠是私生女,凌未风则是个反清志士,有着与牛虻相类似的政治身份。   除了《七剑》,像《白发魔女传》中的玉罗刹,《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都有西方小说的影子,但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   26   梁羽生小像   相濡以沫:梁羽生与林萃如   生活中的梁羽生趣事不断。梁羽生家境富裕但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即便穿衣服也穿不好,不是扣子扣错了洞,便是衣服穿反了面。在读初一之时,他的国文和历史获得高分,但英文和数学不合格,因此他留了一级。梁羽生考上岭南大学,因随时代潮流驱动选读了化学专业。但因为动手能力太差,无法胜任化学实验,最后只好转到经济系。   1956年,32岁的梁羽生与《大公报》同事的侄女林萃如认识9个月后结婚。当时办酒15桌,赴宴者约一百五六十人,甚至还有他武侠小说的迷恋者。 (摘自网络)   27   梁羽生曾用“小号”   1966年 香港 《海光文艺》创刊号。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写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创刊号起连刊三期   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创刊号有一篇文章《金庸梁羽生合论》,署名“佟硕之”。多人以为这是金梁老友罗孚,一直到1988年罗孚才说出真正的执笔者,就是梁羽生本人。   “佟硕之”对金庸和梁羽生的创作,从种种层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要略为解释一下“排名”问题,若按“出道”的先后来说,应是先梁后金,但“梁金”读来不如“金梁”之顺口。“金梁”二字,还有个巧合之处,是近代一个名人的名字,清代最末一科的进士,清史稿的“校列总阅”。以金庸梁羽生合称“金梁”,颇为有趣,因此我也就顺笔写为“金梁”了。   很多人认为,梁羽生有借金庸标榜自己之嫌,尤其是在多年后,两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渐渐泾渭分明后,更加成为话柄,有不良媒体甚至在梁羽生八十五岁逝世后,称“金庸万岁,梁羽生八十五岁”,就连罗孚也说,两人“表面还是不错,见面客客气气。在我看来,梁羽生对金庸有点不服气,但是他也不好说出来,毕竟金庸名满天下。他并不去跟金庸相比,但实际上又在相比”。   但是,以当时的背景而论,金庸是右派,梁羽生是左派,当时金庸刚刚批评过某陈姓“大人物”,正在风口浪尖上,许多人已与金庸划清界限,梁羽生当时推出此文,有隐隐相助之意,当时报社高层,甚至为此找过梁羽生谈话。   与金庸和梁羽生都有交往的专栏作家陶杰称,“在我的印象中,梁羽生没有说过他(金庸)坏话,还时时替好朋友辩护”,梁羽生病重之时,梁羽生的儿子不希望外界知道,只除了金庸。   1966年时,金庸创作《天龙八部》,梁羽生则在《云海玉弓缘》之后不久,同步创作《风雷震九州》、《龙凤宝钗缘》、《狂侠天骄魔女》,正是声势最盛之时,梁羽生能以“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开篇,可说极为谦虚了。   28   《金庸梁羽生合论》曾令金梁“断交”十年   金庸对梁羽生的回复   1966年,《金庸梁羽生合论》在《海光文艺》连载三期发表之后,同样是在《海光文艺》的第四期上,金庸发表文章《一个‘讲故事人’的自白》回复,开篇就称:   “佟硕之兄那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在《海光文艺》上发表后,他要我对他的批评表示一些意见。佟兄是我已有了十八年交情的老朋友,当年共居一屋,同桌吃饭,相知不可谓不深。这篇批评文章的用意,确如他所说,是出于‘友谊’两字,老友有命,自当略抒己见。”   由此可见,梁羽生并未对金庸隐藏自己就是佟硕之的“秘密”,金庸显然是熟知这一点的,如果再加上罗孚当年是梁羽生和金庸的上级,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则这段公案,几乎可以确定是如今定义的“商业炒作”和“策划”。   不过,梁羽生的文章固然真刀真枪,金庸的回复也同样不是不见一丝火气,达到金庸后来标榜自己的“八风不动”的境界的。二人这一番交锋,显然是“擦枪走火”。   此后,两人的关系大大疏远,直到七十年代才有所缓和。梁羽生移居澳洲之前,他们曾有一次碰面,这时则是相隔十年再度重聚,恩恩怨怨早都看淡。梁羽生后来曾感慨说道:“我相信,他没有料到当初骂他的人,如今会给他这样高的评价。会后我们一起吃饭、聊天,还一起下棋。彼此不高兴了大半辈子,到老了,才忽然发现对方是一个难得的朋友,这真的应了那句古话——‘不打不相识’。”(摘自网络)   29   金庸曾任梁羽生的面试官   香港《大公报》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二为金庸   1947年,《大公报》上海馆公开招聘三名翻译,查良镛应聘,并第一个被录用。并于1948年调职前往香港《大公报》。   梁羽生到香港《大公报》的时间比查良镛稍晚。1949年7月,梁羽生前往《大公报》应聘。笔试内容是翻译新闻稿,一条是中译英,另两条是将路透社与法新社的英文稿译成中文。主考官正是与他同龄的金庸,当时的他是《大公报》国际版的翻译。   金庸后来回忆说:“当时我觉得文统兄的英文合格,就录取了。没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 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师。”   30   “姚馥兰”与“李夫人”   《大公报》会议室,左起第二位为梁羽生   1950年底,香港《大公报》的子报《新晚报》创刊,出于对陈文统和查良镛文笔的欣赏,《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将他俩延揽到了手下,分别负责小说版面“天方夜谭”和综合版面“下午茶座”。   查良镛当时已常常动笔写作,并为此起了“林欢”“姚馥兰”等笔名。他说,“姚馥兰”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谐音,因当时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个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来写影评,冲淡一下。(后来金庸暗恋的明星夏梦以“姚阿姨”笑称金庸,金庸遂取笔名“姚嘉衣”)   1953年初,查良镛被调回《大公报》负责“大公园”,“下午茶座”由陈文统接管。同年3月, 《新晚报》开辟“李夫人信箱”,陈文通化身为女性,专为读者解答“恋爱、婚姻、家庭、交友”之类的情感问题。该栏目一共开办七年之久,为梁羽生提供了许多爱情故事的素材。 (摘自网络)   31   香巾索字   《冰川天女传》书影   梁羽生在桂林中学上高中的班上,有位和他同年的女生,论关系算是一位十分疏远的表妹。女生姓韦,芳名月仙,很喜欢古典文学,很早就想找梁羽生讨教一番,只是少女矜持,一直羞于开口,直到假期临近,才趁梁羽生出现在僻静地方时,拿出一个笔记本,红着脸请他往上面题几个字。梁羽生接了过来,并未如往日般一挥而就——大约他也比较紧张,并且不愿意潦草应对,需要仔细考虑才行。等到梁羽生把笔记本还给她时,韦月仙打开之后,但见一副对联:   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 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十八年后,梁羽生借身处冰宫的唐经天之口,对着满塘荷花,让此联重现天下。事出《冰川天女传》第六回末。   32   梁羽生最喜欢84版《萍踪侠影录》   84版《萍踪侠影录》:张丹枫与云蕾   1984年出品的电视剧《萍踪侠影》是梁羽生先生最满意的版本,其中男女主角刘松仁和米雪也因为这部作品成为香港电视荧屏最经典的情侣组合之一。   梁羽生本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品正是《萍踪侠影录》,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是“张丹枫”。原因是“写这部作品时还很年轻,我刚和太太结婚,对恋爱感受自然更深一层,也有一些对很多事物思索的新鲜感。原著中都有我对生活的一种感叹之情。”   至于《萍踪侠影录》中的主角张丹枫,梁羽生自己的评价是“亦狂亦侠真名士”。他说:“我笔下的张丹枫很理想化,狂放感甚至有难以理解之处,但他是我最理想化的一位‘侠’。 我的侠跟别人笔下的侠不同,我认为‘侠’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侠,他更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侠义行为最终还是追求和平。”(摘自网络)   33   华罗庚:“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来自梁羽生武侠   梁羽生与华罗庚,摄于1979年   梁羽生回忆与数学家华罗庚的往来时说:   “记得一九七九年的秋天,我与华罗庚教授在英国的伯明翰初会, 那时他刚刚读完我的《云海玉弓缘》,觉得很有趣,认为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我真想告诉他,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看的武侠小说并不比别的孩子多,甚至可能更少。因为父亲是孔孟之徒,从小就要我念《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他虽无明令禁止,但却是不喜欢家里的孩子读无益的‘杂书’,尤其是他认为‘荒唐’的武侠小说。”   34   “梁羽生”意为梁朝修行者   梁朝修行者   “他说他最喜欢的朝代是南北朝时期。这个‘羽客’、‘生公’也是那个时代的渊源。‘羽客’是古时道士的一种自谦的说法。而‘生公’是指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位高僧,传说他向顽石说法,说得石头都点头。这‘梁羽生’三个字,其中隐隐暗含着这样的一层意思: 梁朝的佛道修行者。”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取梁是得自“宋齐梁陈”,梁胜于陈之意,他喜欢武侠作家白羽,乃取“羽生”,即“白羽的学生”。   35   梁羽生的诗词水平有多高?   《名联观止》书影,颇能体现梁羽生古文造诣的一本书   一般谈到梁羽生的武侠创作,总会谈到其诗词水平,一般公认其诗词水准远在金庸之上,甚至可以称为武侠作家之首,不过稍微有些遗憾的是,梁羽生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几句诗,却恰好不是梁羽生本人所做。   “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难忘恩怨难忘你,只为情痴只为真。”《萍踪侠影录》的读者,大概都无法忘记这脍炙人口的一诗一联。梁羽生为了能把张丹枫塑造成为一个出口成章的才子,特意拟了不少联句,例如“落拓江湖君莫问,浮萍漂泊本无根”、“堪笑世人多白眼,莲花原自出污泥”,然而这些联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委实不如前引的两句之甚。这亦证明了梁羽生的诗才,确乎不算很高。因为那两个最经典的联句,其实都是陈凡(百剑堂主)的手笔,并非梁羽生的创作。   又有一种说法,是“亦狂亦侠真名士”一句为梁羽生与陈凡合作。   36   梁羽生妹妹的回忆   少年梁羽生   梁羽生胞妹陈文珠透露,哥哥小时候很怪,他有两大喜好。 一是非常喜欢吃肉,去上学口袋里经常装着好几个鸡腿,一下课就拿着啃;二是非常喜欢看书,平常伙伴们在村子里玩,他独独一个人躲在楼上看书,叫他也不下来。   37   穿旧皮鞋去见邓小平   邓小平是位武侠迷,曾接见梁羽生、金庸等   亲友们在回忆时都对梁老的简朴生活印象深刻,据说他平时特别朴素, 1978年在广州被邓小平接见的时候,还穿着一套旧西装,脚上的皮鞋烂了鞋尖。当时一个陪同人员问:“您老就穿成这样去见小平同志吗?”梁老才不好意思地去买了一套西装和一双新皮鞋。(摘自网络)   38   金庸:梁羽生常请我吃肉   多年以后,金庸出席梁羽生作品讨论会   梁羽生和金庸除下棋之外,两人经常把民国以来的武侠小说作为谈资。梁羽生去世后,查良镛曾在一篇悼文中追忆当时情形:“这一段时间是我们两人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时候。我们两人谈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那时文统兄每天下午往往去买二两孖蒸、四两烧肉以助谈兴,一边饮酒,一边请我吃肉,兴高采烈。”   显然,梁羽生爱吃肉这事,给金庸以深刻印象,金庸还曾多次提到,“梁羽生这个人很古板,念书念得好,人很正派,他写东西喜欢讲求有根据。我们过去是同事,印象很深的是,他每天下午都喜欢买几两烧酒回公司喝,边吃肉边喝烧酒。”   39   “30年内不会出现梁羽生”   93版《白发魔女传》,林青霞饰演白发魔女   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莫怀戚称:“梁老先生的《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等作品不但精彩,而且有深度,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而他的去世代表着一种写作者的消失,一种不但可以吸引读者还能做到人文关注的写作者消失。我想在未来20~30年内,很难出现像金庸和梁羽生这样的大师了,因为他们的写作不易被模仿,还有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青年作家们都太浮躁和商业,沉不下去,时下备受关注的郭敬明和韩寒就只是玩弄一些文字游戏,吸引大家的眼球罢了,产生不了心灵的碰撞。”   40   张宝瑞:梁羽生特别提携年轻作家   张宝瑞武侠小说书影   作家张宝瑞回忆说,梁羽生对青年武侠小说作者特别提携。“1994年,我出版《张宝瑞武侠小说选集》时,找到梁老请他为我写序言。梁老当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我把作品寄给他看看。没多久,我就收到梁老写的序言。”张宝瑞说,在那篇序言中,梁羽生谈到了对武侠小说的看法,认为当下这个世界侠香渐失。再后来,在梁羽生的鼎力推荐下,香港出版商还将张宝瑞的武侠作品引进出版。“通过这两件事,我认为他是个热心而赤忱的老人。”   41   梁羽生与金庸互飙“口水话”   金庸笔下有一位东方不败,梁羽生笔下有一位东方亮,都为练神功而自宫   在香港《新晚报》办公室里,陈文统与查良镛对桌办公,两人都很健谈,又有相同爱好和志趣,都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字纸篓”, “把一箩箩的废话或者不是废话硬倒给他,就好像把废纸或者不是废纸抛掷给‘字纸篓’一样”。   大概也是这种“爱好”,使得两人作品中多次出现相互揶揄的情形。   42   梁羽生曾以“马甲”助阵金庸   《冰魄寒光剑》书影   1961年3月1日,金庸创办的《武侠与历史》杂志出版第42期,开始连载署名“凤雏生”的《冰魄寒光剑》。这是梁羽生唯一用其他笔名发表的武侠小说。   43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1995版《白发魔女传》   梁羽生的武侠创作观,可以用他提出的八个字作为概括,就是“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一九六六年,梁羽生发表《金庸梁羽生合论》,在第二部分谈武技描写时,明确指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更重要,“侠”是灵魂,“武”是驱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他反对“武多侠少”,“正邪不分”。   一九七七年,梁羽生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上题为《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的讲话中,申明他是主张“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   44   男性角色最喜欢张丹枫,女性最喜欢吕四娘   03版《萍踪侠影》:张丹枫与云蕾   接受采访时,梁羽生称,“(最能代表“侠”的思想的)张丹枫吧,比较理想的。我喜爱的,一个是张丹枫,一个是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一个作家也不能老是扎堆一个吧,所以有时候我也变一下。   (女性呢?)讲正派当然是吕四娘啦(笑),不过她太规范了。云蕾呢,是贤妻良母型,比较适合做妻子,性格最鲜明的是厉胜男,你可以讲她邪中有正。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对不对?任何侠也好,圣人也好,都不可能没有瑕疵。她是非常有刺激性的,老是给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一个情感很丰富的男子,也许会喜欢她,但是他会经常心惊肉跳。”   45   梁羽生的写作习惯   《龙虎斗京华》连载时书影   《人物周刊》曾对梁羽生做过采访,有关写作习惯部分,摘录于下:   人物周刊:当时您的武侠小说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每天大概要写多少字?   梁羽生:看情况,一篇就是1000字,一般是写两三篇,最多的时候写过4篇,另外还有一些杂文。我写的时候比较困难一点,要看看参考书,还要思考一下,我写得比较认真。   人物周刊:同时写几部,有没有搞错的时候?   梁羽生:有这个可能啊,我不知道,很难讲,也许可能也会错。   人物周刊:其实开始写的时候也不知道结局如何?   梁羽生:有大概,很模糊的,慢慢具体化,要一路一路想,可能中途收到读者来信,或者自己看了什么书,改变的话也不一定。   人物周刊:近来金庸说要改写几部小说的结局,您有没有这个打算?   梁羽生:我80多岁了,恐怕不行了(笑),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个人到某个年龄,想法会为了什么而改呢?可能是年龄不同,想法不同,也可能是时代不同,要与时并进。改有改的好处,不改有不改的好处,不改就保持原来的我, 我不想以80岁的我写30岁的我,幼稚也好,不成熟也好,那都是真我。一到老了,人的智商就会两升两降,创造力和记忆力下降,但是分析和综合能力却相对提高。我年纪大了,就写对联去了,沈从文搞服装了,巴金写《随想录》了,各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46   名家眼中的梁羽生   梁羽生   台湾名作家司马中原评论道:“梁羽生的作品可以‘稳厚绵密’四个字来形容,非常的工稳、厚实,生活的根基很深,重视历史考据,侠中见儒气。”   台湾一位梁学权威陈晓林说:“他(梁羽生)的武侠作品,非但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而且也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权谋斗智,尤其擅长描写情海风波中复杂而微妙的女性心理,以及强烈而深邃的性格冲突。”   香港著名专栏作家龙飞立则明确指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港台,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刻画名士型侠客,能够胜过梁羽生的。”   47   对人生不后悔   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连载期间   采访时,梁羽生与记者的问答:   记:那如果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一生,您怎么总结自己?   梁: 没有大的后悔,小小的后悔是有的。   记:觉得当初写这个武侠小说,您后悔吗?   梁:没有后悔。   记:没有后悔?   梁:涉及人生道路,我没有后悔,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我做人没有对国家不住,没有对朋友不住。   48   梁羽生眼中的梁羽生   梁羽生   记:你的一生被很多人认为具有传奇性,您自己怎么概括?   梁:我送自己的一副对联, “侠骨文心,云霄一羽,孤怀统览,沧海平生。”开头两个字,侠骨,就是说,我始终坚持侠的方面重要。但是有武侠评论家告诉我,恐怕除了你老兄之外,没有第二个始终坚持“侠”。我不知道他讲得对不对。有人也骂我的侠了,尤其近十年来,他们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啊,蛮好,但是有点最不好的是什么?老是讲为国家民族,什么使命感呀等等,哎呀,简直不知道现实啊。   纪念!   七剑下天山,气象万千   梁羽生对于新武侠的意义毋庸置疑,其作品与侠义精神也将永远流传下去。为纪念梁羽生先生诞辰96周年,黑江湖除推出本专题纪念外,仍特别有如下活动纪念:   2,特别于今日开创“黑江湖·梁羽生群”,请喜欢梁羽生作品的朋友前往新手村群,添加群主微信后,受邀加入梁羽生群;   3,在本条微信后留言点赞最高的三位读者,将获赠价值98元的香港《独家人物》杂志一本。   致敬梁羽生先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后台删除   青城公开课&后山学堂   下一站,大神!   逛游逛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