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产经
崇祯为何不南迁,而挂在了歪脖树下?朕其实早就想走!
baidu 2022-03-20 14:02:38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清晨刚飘过一阵微雨,润物无声,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皇帝朱由检,此刻正站在煤山半山腰的一颗歪脖老槐树下,回首望着身后繁花如锦的紫禁城,发出了最后充满怨念、愤恨的呐喊!此时,陪伴他一起赴死的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其他的大臣们大都忙着欢迎闯王去了。崇祯死到临头也还是没明白。亡国之臣,诚然,但前提是先有亡国之君。一个懒惰的昏君,只是不务正业而已,他沉迷于炼丹也好、好色也罢,帝国的马车仍将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不至于顷刻间倾覆。如嘉靖、万历、天启等都是为君的好榜样。而一个勤奋的昏君,就非常可怕了。他不遗余力地自毁长城、自掘坟墓,而自己却认为是在励精图治。崇祯恰恰就属于后者。刚愎自用,刻薄寡恩,残忍嗜杀,敏感多疑,推卸责任都可以作为崇祯的标签。但以上这些特质还不是最致命的,更要命的是,他还特别好面子。崇祯继位伊始,就开始大开杀戒。他1627年10月2日登基,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赴凤阳守陵,随后即下令逮捕魏忠贤治罪,四天后,还在路上的魏忠贤畏罪自缢身亡,崇祯帝下旨磔其尸于河间,将魏忠贤的“对食”客氏鞭死在浣衣坊。随后,清算阉党三百余人,或处死,或发配。一个庞大的阉党集团彻底覆灭。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如此。此时的崇祯不过十七岁,少年天子、血气方刚。但他上位仅仅两个多月,一代权奸“九千岁”魏忠贤、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就被连根拔除了。这说明了什么呢?魏忠贤真的有辱“权奸”二字。一个权臣,如果他不是奸臣,那他就是忠臣。当时,崇祯绝对意想不到,自己的最终下场与魏忠贤却是一样的。明朝亡国的原因很多,其中“党争”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实,魏忠贤到底有多大的罪过呢?又有多少罪名是东林党人抹黑的呢?他无非就是在党争之中,占据了上风而已,好多人开始依附于他,同时对政敌开展了打击报复。但魏忠贤并没有对东林党人赶尽杀绝,单凭这一点就比东林党要厚道、高明。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人得势,开始对所有异己分子采取全面铲除方针。阉党就不必说了,当然是斩尽杀绝。有一些本来不是阉党,但得罪过东林党的人,也会被打成阉党,从而落得个抄家灭族的下场。后来事实证明,东林党人确实比魏忠贤要坏、要狠,自己内部也不团结、互相倾轧,可是他们却不具备魏忠贤的治国才能。杀魏忠贤简单,但阉党被彻底铲除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如马车失去了一个轮子。从此,崇祯只能独自面对由东林党人组成的文臣集团。但他又缺少作为一个优秀君主最重要的一些素质,比如主见、知人善任、权谋等。崇祯不会用人导致十分容易轻信他人,同时,又耳根子软、敏感多疑。他在位短短十七年间,内阁首辅(宰相)就先后换了十九任,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余个。他自己没有主见,不断地被这些相互攻讦的文臣牵着鼻子走。而当崇祯发现政策有了失误,或者结果很糟糕时,他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泄愤杀人。崇祯一共杀掉了七个总督、兵部尚书,十一个巡抚。他残杀袁崇焕却继续重用袁死命保举的祖大寿,结果祖大寿最后降清。“擅自与清军议和”是崇祯给袁崇焕所定的主要罪名之一,而之前他曾授予袁崇焕“便宜行事之权”。兵部尚书陈新甲明明是奉崇祯密旨与皇太极议和,结果消息泄露,引起朝中议论纷纷,崇祯为了掩人耳目、推卸责任,就否认议和、杀了陈新甲以平息舆论。明朝是两京规划,南京是现成的国都,与北京一样,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底,北京沦陷时,当时南方明朝正规军也还有一百多万。崇祯自缢殉国后,在群龙无首,不断内耗的情况下,南明仍然苦撑了二十多年,先后自立了隆武、绍武、永历三个小政权。可见在当时形势下,崇祯如果撤到南京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严重的倾轧内耗,即使不能很快打回北方,割据南方半壁江山还是不成问题的。但崇祯为什么至死都没有离开北京呢?这就不得不说他们老朱家祖传的面子了。明朝一直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历代皇帝还没有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逃跑过。即使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掳去,瓦剌大军围困北京时也是如此。但那时的大明朝是经历“仁宣盛世”后的大明,底子还是非常厚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而于谦能迅速在全国拉起一支足以抵抗也先(瓦剌太师,实际掌权者)保卫北京的军队。但现在崇祯手里的大明不一样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人心涣散。崇祯十七年初,清军攻占了山东、畿南(河北省东南部)八十多个州县,摄政王多尔衮统领十几万八旗精锐虎视眈眈。南方的张献忠则一路沿湖北、湖南攻城拔寨,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最危险的是李自成已经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开始直取北京,北京已无险可守、岌岌可危。可崇祯又是个极其好面子的皇帝(除了甩锅时脸皮厚),所以他不想自己主动提出南迁的想法,而是希望大臣们能先提出来,他假意不准,经过大臣的苦谏,他再顺水推舟、不得不同意南迁,这是崇祯想要的结果。在形势危急下,崇祯不断地暗示大臣们劝他南迁。但有了袁崇焕、陈新甲等人的前车之鉴,这种事除非皇上自己提出来力排众议,满朝文武不但没一个吱声,甚至还拼命地反对南迁。因为一旦南迁,北方发生了任何变故,比如山海关失守、北京陷落(已经是必然的了),到那时崇祯肯定第一反应就是拿建议南迁的大臣们开刀。十几年来,这种事大臣们见得多了,大家都考虑自保,没有人再肯为崇祯分忧了,因为分忧的结果就是背锅、找死,前面血淋淋的例子一大堆。当大顺军先头部队抵达北京城下时,李自成曾经派使者拜见崇祯表示愿意议和,崇祯当然也想议和,就请来前任首辅陈演和现任首辅魏藻德商议是否接受议和,结果这哥俩脑子很清楚、一点也不糊涂,无论什么条件坚决不同意议和,装出一副血战到底、誓死不降的样子。最后气得崇祯把龙椅都踢飞了,也只好死扛到底,错失了最后一次生还的机会。如此,崇祯皇帝就只有“君王死社稷。”这一条绝路可走了。他的殉国不可谓不刚烈,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懿安张皇后、孝节周皇后同时自尽,其余贪生的被砍杀。其后崇祯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昭仁公主和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但因伤也于两年后病故。三个皇子随太监突围,下落不明。在上吊前,崇祯含恨留下一段遗言,御书衣襟曰:“朕自登基十七年,虽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也!”崇祯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悲壮的甩锅表演。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