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控 > 时尚
《神经外科麻醉与神经科学进展》 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顺利举行
baidu 2022-01-20 13:06:05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办的“2021神经外科麻醉与神经科学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顺利举办。本届学习班集群杰之智,汇四方巧思,围绕神经外科麻醉及相关最新研究等主题,就科室临床特色的“唤醒麻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及磁共振的麻醉管理”等围术期关注热点展开研讨,在云端交流前沿学术资讯与临床经验。为响应“新冠疫情”国家防控政策要求,本次会议全程由“古麻今醉网”线上直播,直播间累计点击量超32万人次。

  开幕致辞

  王英伟教授首先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热烈欢迎各位专家、教授、同道莅临本次高峰论坛,借助此次机会,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研究与广大麻醉学同道进行分享。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神经麻醉与神经科学方面知识更新积累,与广大麻醉学同道们建立深厚友谊,增加学术活动。最后预祝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 《神经外科麻醉与神经科学进展》 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

  专家授课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大脑中是一个觉醒的系统,很多麻醉药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的基础上研究全身麻醉的作用,杜久林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LC-NE神经元具有5种不同的轴突投射亚型,但其电生理特性、感觉输入、基因表达则呈现均质性;LC核团所有NE神经元在各脑区轴突投射相对均匀,且NE神经元活动高度同步,导致NE 在全脑的均匀释放;LC-NE对全脑神经网络活动的调节呈现全局一致性和活动强度依赖的倒U性特征。

  《脑胶质瘤相关的脑语言功能研究》

  脑胶质瘤相关的脑语言功能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脑肿瘤疾病模型发生脑功能重塑的潜能,脑肿瘤疾病模型发生脑功能重塑的现状和特点,围手术期术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情况。通过这些研究建立基于脑网络的术后远期语言康复个体化预测模型,为临床学科治疗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烟雾病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

  烟雾病属原发的、原因不明的颅内血管畸形进行性发展的脑血管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烟雾病围术期麻醉管理中,麻醉诱导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维持期通过血压调节维持脑灌注,苏醒后进行疼痛治疗和pacu管理。其总目标是避免颅内压以及脑灌注压发生较大变化,降低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风险,多学科协作探索围手术期的并发症防治体系。

  《利用语言研究大脑意识水平》

  王立平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头皮脑电EEG的方式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客观评价语言在大脑中的表现方式,判断大脑所处的意识状态,也能够更好的监测麻醉状态下的患者意识。这样的方式对于临床研究颇有助益,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中文,成本较低且简洁高效,能够更好地预测病人的预后与恢复。

  《神经外科麻醉几个临床问题》

  脑松弛、高渗盐水、脑微循环是神经外科麻醉临床问题中三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脑松弛反应的是颅内容量和颅内空间的关系,脑松弛概念的理解是神外麻醉基础。高渗盐水是治疗颅内高压选项之一,高渗盐水与甘露醇之间的争议持续存在,但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脑微循环是脑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脑微循环监测有助于精确麻醉管理。

  《睡眠-觉醒调控:从神经环路到睡眠稳态》

  睡眠基础研究是脑科学前沿领域,睡眠的核心功能以及大脑如何调控睡眠是睡眠基础研究重大未解的科学问题。睡眠-觉醒调控机制可以从神经环路和基因分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神经元作用可以促进觉醒,一方面神经活动产生的腺苷也会导致睡眠压力的上升,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从觉醒到睡眠的转换。

  《术中低血压与神经功能预后》

  在临床工作中,追求好的麻醉效果,需要重视血压与重要脏器灌注。对各个器官而言,术中低血压阈值不同。术中低血压可导致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如∶POD、POCD、脑卒中等。脑血流自主调节受到生理、病理、药物治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术中低血压阈值存在个体差异,要尽量避免术中低血压。而基于脑电、脑血流、脑灌注等监测的个体化围术期管理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神经活动敏感纳米探针的研发》

  目前,人类需要发展新技术以检测多样化的神经活动,刘佳男教授团队进行了K+荧光纳米探针、电压荧光纳米探针、近红外光控药物释放体系、药物释放监控体系等研究,对于神经活动高效检测与肿瘤精准检测和治疗有所助益。未来研究将重在大范围微尺度多指针检测神经活动,在神经活动敏感磁性纳米探针、电压敏感荧光纳米探针、神经递质敏感荧光纳米探针等方面进行研究。

  《限食与脑保护》

  限食即限制进食的热量与时间,研究表明,适当的限食可以延长寿命、推迟和降低老龄相关疾病。间歇性禁食会触发代谢转换机制,降低血脂血糖、改善风险因素,有益于认知与记忆的改善,这也成为了一种防止神经变性和痴呆的干预措施。总而言之,限食颇有裨益,但知易行难,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可以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麻药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随着宫内诊疗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儿在出生不久甚至宫内就需要开展手术,有些患儿还需要多次反复手术麻醉。动物研究证明全麻药早期暴露会影响幼年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3岁以下婴幼儿接受一次短期(<1h)的全身麻醉不会引起患儿认知功能障碍,多次、长时间接受全麻以及易感人群等问题是否会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目前仍不清楚。麻醉医生能做的就是在术中尽量缩短全麻时间、优化用药,避免或尽量少用对神经元发育影响大的全麻药,择期手术尽量延期到孩子3岁后,避免术中缺氧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等。

  《睡眠与围术期脑健康》

  睡眠健康的六个维度在于规律性、满意度、时长、警觉性、效率和时机,高质量的睡眠可以为人体提供较大益处。研究表明,慢性睡眠障碍慢性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紊乱、围术期睡眠障碍均为POD高危因素;通过改善术前睡眠质量,以及围术期对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改善病人状况,使用褪黑素和右美托咪定作为POD预防性用药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经蝶垂体瘤手术的麻醉管理》

  对于垂体瘤患者的麻醉管理,要分成不同类型处理。ACTH型腺瘤要注意患者中央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低钾,组织脆性增高等情况,做好心脏评估,血糖控制,控制血压,补钾,受压部位的保护等。GH型腺瘤要重视患者下顿、会厌、舌体肥厚,声门狭窄,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变等情况,做好术前评估和血糖控制的同时,还要控制心脏的前后负荷。PRL型垂体瘤,无功能型垂体腺瘤则需要注意患者皮质醇水平低下甚至全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状况,在围手术期补充糖皮质激素和左旋甲状腺素。

  《神经外科术中脑电应用》

  神经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测,可以协助定位脑功能区、麻醉深度精确控制,减少病人伤害。术中电生理监测中,麻醉医师应尽量避免麻醉药物对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尽量减少麻醉药物剂量,使用不干扰神经元细胞膜通透性的麻醉药,有条件可以进行唤醒麻醉等。陈亮教授简要介绍了功能皮层及深部传导束相关颅脑手术、颅神经及神经核团相关手术、血管病相关手术、功能手术、脊柱手术等相关注意事项。

  《压力与血流:脑血管反应指数》

  脑血流在自动调节机制下保持稳定,维持脑血流稳态是颅脑损伤管理的重要环节,脑血管反应指数(PRx)是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量化指标,PRx可以指导制定个体化ICP、CPP阈值,反映临床预后等,PRx同样存在着缺少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局限性,仍需更多探索。

  《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学》

  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学以微创为特点、以神经放射为基础、导管技术为方法、治疗学为目的,其适应症为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性疾病。随后冷冰教授通过二十多个病例的影像展示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效果。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人们同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成长。

  《破裂动脉瘤后SAH患者的麻醉管理》

  张弛教授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历史、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治疗时机、术前评估、麻醉管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介绍。目前该病死亡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主持风采

  经过两天的交流和讨论,“2021神经外科麻醉与神经科学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以及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相信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可以更进一步推动神经科学与神经麻醉领域的研究,向着麻醉学科更光明的未来不断努力。

  

  免责声明·

  我要投稿

  神经科学,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学习班,国家级,围术期,神经元,脑血流,麻醉,功能,睡眠,探针,药物

  点赞

  打赏

  打赏

  文章来源: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1229/wap-content-13008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