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控 > 美容
中元节与盂兰盆会
baidu 2022-01-22 14:52:06

  □文/徐敬武王新梅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盂兰盆会”。民间则称“七月半’、“亡灵节”亦称“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宇宙观认为天、地、水三界,为天官、地官、水官三界府署统辖。民间通称的“三界公”,指的就是三界众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东汉末年,天师道综合了道家的宇宙观,首次上“三官手书”, 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历经两晋南北朝,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了在一起。唐代时,官方把

  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制度化,成为祈求大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届时皇帝还要率百官参加节日祭祀活动。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代道家认为:主管赐福,“天官”该神是正月十五日生,故称。管赦“上元”“地官”罪,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称为“中元”。“水官”则负责解厄,他的生日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这三个日子都是传统民俗节日。即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上元”“中元节”是佛教兴盛后,形成的重要宗教节日。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梵文音译,直译为解倒悬之意),是佛门信众追荐祖先,求佛救度亡人的宗教祭祀活动。这天,僧寺要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烧法船、放河灯等宗教仪式,并施斋众僧。民俗在我国已有悠“盂兰盆会”久历史,该俗源于《盂兰盆经》目犍莲救母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弟子目犍莲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极为痛苦。佛令其作“盂兰盆会”,于七月十五日以五味百果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超度七代父母,后目犍莲母亲果然得救。由此便形成了超度亡魂的重大祭礼节日。此俗自梁武帝始一直延续至现代,唐代尤为盛行,不仅寺庙设供,宫廷也在这天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到了宋代,此俗宗教色彩逐渐淡漠,除了“盂兰盆会”设斋醮外,宫廷与民间中元节主要以祭祖先,荐亡灵活动为主。宋代《梦粱录》中说“……市卖冥衣、丰糕、时果,以此祭祖……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祭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

  许多地区这天都要祭祖扫墓,戏班这天还要演出“目莲救母”戏曲,官方也要为阵亡将士超度。《东京梦华录》中说:“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中元节的普度仪式,依其形式不同,分为“街普”、“市普”和“庙普”。庙普也叫“公普”,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国许多大的寺庙都为“抗日捐躯将士们”的英灵进行了普度活动。2009年,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政府也举行了中元普渡,为“八?八”水灾的灾民们祈福。

  中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还有;

  放焰口:中元节前要在街巷或寺庙前搭苫鬼王棚座,设法师座和施孤台,看演经文。法师座供有地藏王菩萨像,以超度亡魂。供桌供有各种面点、大米、时果等,施孤台上立有灵牌和招魂幡。仪式开始后,僧侣和施主摆上各种供品,供品上插三色小纸旗,写着“盂兰盆会” 、“冥辉普照”等字样。这时,法师在梵乐中诵经和诵念咒语,反复呼“放焰口”后,把供品施予众僧和信众。整个仪式都在庄严肃穆的梵乐中进行。

  烧法船:烧法船是盂兰盆节超度亡灵沉沦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天,有条件的各大寺院都要糊制法船,小的七八尺,大的数丈,用秫秸秆(即高粱秆)和纸紮制而成。江苏宜兴中元节烧法船更为隆重,要在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以超度孤魂。

  放河灯:放河灯是中元节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也是大江南北参与面最广、最为隆重的中元节活动。河灯是用纸制成荷花状的灯,下有一小木板,点燃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超度亡灵引渡过奈何桥。有的在河灯上写上祖先的名讳,免得被野鬼得去。河灯放入水中后,大家都紧紧盯着自己的河灯,看看能漂多远,因为漂得越远,亡灵越能到达彼岸。

  放河灯的习俗,在闽南和台湾尤为盛行,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放流河灯,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放水灯”。最壮观的放河灯,要数黄河流域的放灯活动了。在晋西北的河曲县,因紧临黄河,河道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此刻,各色彩灯顺水漂移,极为壮观,构成中元节一道极富情趣的民俗风景。

  中元节除了寺庙和民间放灯外,宫廷也举行盛大的放河灯活动。清《帝京岁时纪胜》“每上说: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鼇玉蝀桥,绕万岁山(即现在的北海白塔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乾隆在一次观河灯时赋诗道:“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炫,随风贴第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可见清代宫廷在中元节这天该是何等热闹,其规模之大绝不亚于正月十五的“灯节”。

  河灯可由各种材质作成。有用青蒿烬数百个粘香点燃,犹如万点流螢,煞是壮观,这种灯叫蒿子灯。有的用瓜镂空,有的在莲蓬中置香作成,手巧者能用彩纸制成各种花灯、花篮和动物造型的灯。“遨游于天街,经天坛灯月下,称为斗灯会”,各式各样的灯聚在一起,煞是热闹。除了城里放灯外,郊区的河流或有水面的地方,是夕也是满河是灯,青光荧荧如磷火。《燕京岁时记》说:“运河(即通惠河)二闸,自端阳日以后游人甚多,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般杂技,晚间沿河燃灯。”通惠河当时长40余里,满河灯火,两岸欢呼,可见当时的热闹场面。七月十五的晚上孩子们最开心,清代方元鹍在《都门杂咏》中写道:“佛寺盂兰荐九幽,银山衣库积成邱。儿童也爱中元夜,一柄荷灯绿盖头。”《燕京岁时记》中说:“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边玩儿边唱:‘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天扔。’”放河灯源于何时现在还无从确考,但据宋代载:《梦粱录》“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以享江海鬼神。”这说明至迟在宋代放河灯活动已经成为民俗。

  祭祖先:祭祖扫墓是中元节的重头戏,因此民间称中元节为“亡灵节”。这时新谷和时果已成熟,首先用来祭祀献给祖先,以追念他们对家族发展的恩德。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着重点略有不同,道教更强调孝道,中元节祭祀祖先,为亲人扫墓自然要放在首位。佛教虽着重于为孤魂做“普渡”,但首先也要为祖先和亲朋做普度。

  中元节祭祀祖先日期并不固定,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都可择日进行。祭品多为酒肉、面食、时果。有条件的甚至用全猪、全羊等作为祭品,总之“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用纸做的衣服)是不可少的。因人世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时也要为祖先添置点儿衣服。所以一进七月,墟市街道中处处都是卖祭品、冥纸、冥衣、线香和鞭炮的。有钱人家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拜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先把先人牌位一一请出,放到祭拜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祭拜时,要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请求先人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要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包衣是用纸糊成的一尺见方的口袋,上面印有某某收,里面装上祭品,冥纸、冥衣、纸钱等,在包衣上写上祖先的名讳,于傍晚烧掉。烧纸钱时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儿,供孤魂野鬼们使用,这便是七月十五日夜“烧孤衣”的传统。

  我国地域辽阔,中元节这天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晋西北地区的农村,七月十五前,民间盛行做面塑,家家蒸花馍,为每人捏一个大花馍。花馍的样式也不同,送给小辈的是“面羊”,寓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走亲戚的时候,也要送些面塑作为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着色,看上去栩栩如生,如同精美的工艺品。

  中元节是我国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最隆重祭日,传承了一千多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传统节日又开始回归。中元节也于2010年5月18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目录。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在孝敬感恩父母、祭祀祖先和纪念先烈的普度活动中,中元节的民俗文化将会不断传承下去,慎终追远,致民德归厚矣。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qw.com/zgqj/qkjc_hnyhw/201212/17/179255.s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