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桑秋波:我是怎样学汉译英笔译的
绝版马卡龙 2015-11-12 14:15:20
桑秋波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第三届国际口笔译大赛笔译汉译英组一等奖获得者,参与甄嬛传、还珠等影视剧英译,几十场同传经验、翻译出版《习仲勋画册》、《温文尔雅》(温总理引用诗词歌赋英译)。
2014年3月我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第三届国际口笔译大赛笔译汉译英组一等奖,得奖归功于自己多年的努力,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应北语高翻的邀请,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笔译汉译英的经验。
先介绍一下自己教育背景。
中学时期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经常跑到英语组教研室问很多的问题,求各种照片。当然,最感兴趣的,可能也是很多人会批判的,就是语法和词汇。我所在的宁中是浙江省省重点,高一分班考时考的是“物理+数学+英语”,最后我被分入理科实验班,考虑到前两门学科并不是我拿手项目,应该是英语成绩的突出让我进入理科实验班。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后来的汉译英学习中起作用,那就是浓厚的兴趣和初中扎实的基础。
宁波中学的英语老师Lilian Chen是浙大的英专毕业生,也是宁中英语组里的牛人和元老级人物。“师傅带进门”,有个好老师很重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老师教法不对或者频繁更换老师,使一个班级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没错,兴趣。中国的英语教学太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所以容易让人放弃对一门学科的喜爱。现在有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中国人做不好汉译英,应该让老外来做”,但我认为除了汉学家和读汉语专业的老外,没几个人能做好汉译英(杨宪益戴乃迭这种绝佳搭档除外),而且老外早被中国少得可怜的翻译费吓走了,而中国每天有大量的汉语文档需要翻译成英文,这些主要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来翻。
高一上学期,我把高中需要学习的语法全部看完,开始大量做练习题,不理解的地方就去问教Lilian Chen。记得高一暑假我从家里跑到学校问值班的老师“plateau这个单词怎么长得不像英语”,“一个人发低烧到底用subnormal还是abnormal”等等。不要觉得这些是无用功,也不要迷信那些鼓吹语法无用的人,这些人大都不敢做汉英笔译,更多的去从事口译,但只要考察一下他们的译文质量就知道英文语法功底没打扎实。漂亮的用词,有时能让自己翻出的英文读起来更有味道。比如动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妙用,就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这次比赛译文开头的demeaning exploitation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讲到词汇,我在高一和高二暑假分别背了两本淘金式单词书,词汇量分别是6000和8000。这两本书让我背得如痴如醉,书里很多词汇都是四六级和考研英语的,比如precipitate/facilitate这样的难度的词汇;assume和presume,asunder和sundry以及bath和bathe这样的词汇辨析,背完这些词汇基本让我到大三都不用特地背单词。所以,及早形成一个巨大的词汇量储蓄囊是很有好处的,我不推崇一味背单词,但至少背个一两本,高中时背四六级和大学高年级时背GRE就是挺好的选择。当然,阅读、听歌和看美剧是个更科学的词汇积累方式。
中学六年,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问”。问了,你就得到额外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任志宏、王后雄主编的教辅,就容易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体系。比如,对于“特殊疑问句作宾/表语”,我就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There is where I long to be, la isla bonita其中where = the place where/in which,问自己等号前后两个where有什么差别,就会去细究“疑问副词”和“关系副词”的差别,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的能力使我在大学四年之后编出了一本12页纸的极简语法书,浓缩中学6年所有语法。
中学六年看似琐碎的努力,看似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学习法,看似没用的语法和词汇辨析积累,都在未来做汉译英时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词汇量大的人很多,“主动词汇量”大的人并不多,你或许认识很多词,但是可否信手拈来?学翻译得经常拷问自己。比如,我在SAI做法医同传时,碰到一个词“面相”,我就会思考能否不假思索地说出对应的中文,physiognomy?如果拼写这个单词,能否保证一个字母不落?能否立刻提供另一个译本(facial telling),能否马上说出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别和各自使用的语域?又比如,上外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能否在15秒钟内给出两个不同的译本,又能否马上说出两者的差别?官方的译文 Integrity, Vision and Academic Excellence是否完美等等。在拷问自己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高中时期词汇的积累和语法功底的夯实,对于以后的汉译英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
进入大学,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应该再将自己束缚于教材或者单词书,多阅读多涉猎才是。
大三之前,我都没看美剧,虽然当时越狱、绝望主妇、迷失很火,我看的是《21世纪英文报》和《疯狂英语阅读版》,后者每本都附送录音,读起来更有一番味道。少找对象,多读书,多看报。阅读这些母语人士撰写的文章对提高自己的英语文章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刚开始碰到自己的汉译英用词简单的情况不必放在心上,凡事都是从简单开始,而且能用简单的英文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三开始正式学习汉英、英汉翻译,而大三本身就是迷茫的时期:找实习、找工作、找兼职、考证,课程也安排得比较紧凑,这时候就需要你考虑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于我而言,我要继续深造,我要做好笔译,为以后的口译打好基础。
如果立志做一名翻译,大三开始要大量接触高质量的英语材料,比如《经济学人》、《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等,还可以访问一些外媒的网站如BBC, TED等等,这样接触的既有文学英语又有非文学英语。当然,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看一些英美文学课上推荐的书,尤其是莎翁的诗歌,堪称经典。罗素、培根的散文,伍尔夫的the Common Reader等等也值得一看。在大三大四期间,我接触最多的是各类题材的美剧,每部剧每一集都会截图做笔记,并吸收一些精华的表达。我一共收集了45部电影和11部美剧的精华,放在自己大二时创立的浙工大语法邮箱里(gdyufa@sina.com,密码123456),高质量的双语语料为我大三开始实践口笔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高中学理科,看了大量法律、医学类的美剧和电影,平时各种类型的笔译基本都能做。大四时做了三四场交传,题材为经贸洽谈,内容涉及浙江省和印第安纳州之间的牛肉交易,在翻译“牛身体前部肉和后部肉的价格差异”时就牵涉到两个词缀-fore和-hind,这就考验译者的词汇量和对词根词缀的了解,与其说考察翻译和转换的能力,不如说考察英语基本功。我们不仅要翻得狠准快,还要让双方听得开心、宾至如归。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要记住两句真实且残酷的话,“最好的译者是天生的”、“翻译是练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这两个真理越早意识到越好。如果要测试自己水平,可以拿上一份上外英专考研翻译卷和北外高翻考研翻译卷,翻译汉译英部分,如果错误率很低(不得超过5%,有些公司规定1%,有些规定0.1%)而且表达算地道,可以考虑选翻译这条路。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重点并不是翻译怎么学,而是英语可以怎么学。“听说读写译”,译是放在最后的,也是最考验综合能力的。由于汉译英最能考验英语的表达水平,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汉语原文的理解肯定没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为原文“解毒”,但也不能过度使之而变为改写。所以,很多译者做多了翻译,语言质量会下降或者停滞不前,这时候就需要多阅读多思考,我的做法是年轻时先着力提升语言质量,时不时地补给营养,这样英语能力下降的速度会减缓,而30岁左右就能基本定型。
讲完了英语的学习,我们还需要搭建英汉双语的桥梁,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汉译英学习的殿堂。这部分要做的就是对照阅读他人的译文,如果想尽快掌握某种领域的汉英翻译,我们可以阅读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技术类、专业类、法律类的文本。
尽管我所做的翻译超过一百万字都是非文学汉译英,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汉译英,所以我读的文学翻译类书籍和教材比较多。其中,有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后面也有各种题材的非文学翻译,书中的修辞格翻译是亮点,能帮人解决很多诗歌翻译和散文翻译的难题),张培基的四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最近出了第四本,前两本一定要细读,第一遍可以直接翻也可以当做精读来看,我在第一年读研时把精彩的表达全部记在本子上再录入电脑打印出来经常反复看,我考了3年研,也就看了3年,已经烂熟于心,第三年试着模仿作者翻译了20篇散文),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书籍(这是我本科论文《周杰伦“发如雪”翻译研究》的一部分文献来源,对于我大四翻译《还珠1》《还珠2》的诗词歌赋和研一、二翻译《甄嬛传》里的诗词歌赋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我要博采众长,不会去做一个mechanic emulator),新东方出的紫色封面的《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必备》,译林出版社的《散文家做108篇》,冲击波的《专八翻译》,《中式英语之鉴》,还有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最后两本是北外高翻考研的书目,对于非文学汉译英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基本上能做到这些,翻译实践就问题不大。我们给翻译公司投简历的同时可以附上自己的口译录音和笔译作品,文学和非文学的都要有(后者为重),也可以托付身边的老师,不要怕开口或者发邮件。我们一开始不应太在意价格,而应把翻译看成艺术品精雕雕琢。这时候也要参加很多比赛,一方面能够迫使自己写出最棒的译文,另一方面或许能给简历添上漂亮的一笔。有可能的话,大家可以去参加上海高口和国家人事部CATTI考试,从三级口笔译开始考。
不过,一定要分清考证和实践的关系。很多老翻译一辈子没去考CATTI,照样接活接到手软。翻译公司也并非全看翻译证书,不管你是应聘口译还是笔译的工作,上来先翻译两段就能很快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考证是a means to the end,而非the end。个人觉得参加翻译比赛得到的锻炼收获,绝对不比考证得到的少,而且能认识不少同道中人,何乐而不为,口译和演讲比赛在这点上尤为明显。给大家推荐一个集合全球各地口笔译比赛的网站“英语巴士”,百度“英语巴士 翻译比赛”就可以找到。
汉译英,说到底,就是看英语的表达能力,除了看一些上文提到的高质量英文,还要多听大牛的翻译课。如果说宁中的Lilian Chen给我带来的是词汇和语法上的飞跃,真正带我进入汉译英殿堂的则是上外英院的史志康老师。史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开了一门课,叫《论语翻译》,这门课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莎翁”和其他西方文学巨匠的语言(罗素,培根,Edgar Allan Poe,John Milton等)翻译孔子的《论语》。我在上外松江校区读研一时每周最期待的就是他的课,而上外松江校区或者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同学们也都有机会在一位accomplished biculturalist and bilinguist的引领之下走进优雅英文的殿堂。如果有机会听史老的课,同学们最好带着刘殿爵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因为有对比才有思辨和收获。
可以说,听了史老的研究生课《论语翻译》和博士生课《十四行诗》,我的英文质量和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大牛交流的感觉也同样酣畅淋漓。可惜这样的人并不多,大家要多留意多珍惜,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家在后高考时代选课不要再考虑学分多少、是否点名、考试难易这些在毕业后没有太大意义的因素,而是要考虑到上外英院所一直推行的人文思想培养和个人境界提升。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学点文史哲,但也不要带着一股书生的酸溜味儿(pedantic folly and aloofness)进社会。要技,也要艺;要商务英语,也要文学英语;要国际贸易实务,也要古典诗歌翻译。
可见,汉译英要做好,需要这么几个因素,缺一不可:坚实的语法基础,巨大的“主动词汇量”,灵活多变的结构,大量高质量的双语阅读,当然还有敢于“问”。
有人说翻译是一个很personalized 的activit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译法,不必分享或者交流,但我不同意。有时候好的翻译不全是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讨论的结果。史老在博士生课《十四行诗》上说过一句话,Science is we, art is me. 科学注重共性,艺术注重个性,个性之间的碰撞会有更臻完美的艺术形式,对翻译而言,就是能产生更好的译文。不要怕跟老师分享或者会打扰到老师,高中、大学的老师下课后都很无聊的,给他们一些刺激也是挺好的,在和他们的分享中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迪。
不要怕问,不要怕多问一句“为什么”。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的修炼。
进大学时,我的导师和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学翻译、学英语很容易走入自说自话的死胡同,也容易为了分数整出一个“甄嬛传”,从而纠结在考试和分数上。翻译需要跟学院派保持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不断地实践,但不要只实践而不look introspectively。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破产姐妹》官方微博

感谢您关注《破产姐妹》官方微博。这里有最热的剧集图片、演员资讯以及剧集相关内容大搜罗!马上私信【剧集

道路上那么多摄像头,你知道哪个是拍违章的吗?

在路上经常会看到很多摄像头,有的在十字路口,有的在某路段,有的在路边,它们造型各异,有球形,有长方形

金庸告诉王家卫:什么是最美的久别重逢

作者:六神磊磊转自: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一刘瑛姑花了五十年的时间,来恨一个人。那个人叫裘千仞,他

【原创·文学版】落雨·安若素

落雨时分,无事。 傍晚时分,雨就渐渐停了,晚上约莫快九点的样子,不经意间抬头望出去,窗外的楼顶就挂

《深夜的红酒》图解(打赏、进铁杆群)

电影开始~~~~
泰国广告~~~弟弟受的声音:“我不会再来你这儿了”
弟弟的大特写,画面一转。。。原来是和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