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比伟大更伟大的「中华古代科学」——「感知真实」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以及社会思潮
迷途小杀手 2015-11-19 21:35:22

前文回顾:

我们在《破除“科学”的迷信》一文中,与大家分享过一个认识:西方的科学,不论是古代的发现「神迹真实」的科学,还是现代的发现「实证真实」的科学,都属于依赖感觉能力的「感觉真实」科学范畴。「感觉真实」科学并不是科学的全部,在「感觉真实」科学以外,还有不依赖感觉能力的「感知真实」科学。中华古代科学就是「感知真实」科学。

我们在《科学是怎幺出现的》一文中,还与大家分享了另一个认识:西方古代以及中华古代的先贤们都是一些感知能力超强的人,他们都认识到了人类处在一种「重叠世界」的结构中,也就是说,完整的世界并不是「单一世界」的结构,而是由两个不同时空的世界重叠而成。

有所不同的是,西方古代的先贤们走上了一条搭建知识背景的道路——有了这种知识背景,感知能力一般的人才能认识到「重叠世界」的存在。而中华古代的先贤们则完善了基于「重叠世界」的科学体系,从「重叠世界」的基础理论到应用科学,再到社会思潮,形成一套完整的「感知真实」科学体系,并用这套科学系统生活了几千年。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中华古代的先贤们面临着很难将自己的科学体系完整地传承下去的困难。所以,中华古代科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苦苦坚守,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模糊、失真。量子力学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让人类找到了可以认识「重叠世界」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科学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搭建认识「重叠世界」的知识背景的任务。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中华古代科学」。我们先界定一下本文介绍的「中华古代科学」的时间范围,这里说的「中华古代科学」主要是指,从甲骨文造字时代到孔子这一段的科学。因为这一段科学为今天的人类完整地保留了「感知真实」的科学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科学,再到社会思潮。用今天的科学观念去看,几乎是一应俱全。

1、「感知真实」科学的基础理论:

「感知真实」科学的基础理论——「重叠世界」原理就保存在古老的中华甲骨文中。下图这个字是甲骨文的“天”字,表示的是一种「重叠世界」的结构。

“天”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方框,这个方框,很形象地表示一个时空(世界)。“天”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人「手脚撑开」的正面形象。这个人,为什幺要用一个「手脚撑开」的形象,而不是用我们常用的那个“人”字呢?(下图是我们现在用的“人”字的甲骨文原型。)




上图这个「手脚撑开」的人,是现代汉字“大”字的原型,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造字者用这个“大”想要表示什幺含义呢?我们现在自己也来试一下,把手脚向四周撑开,从这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什幺含义呢?

当我们也作这个动作的时候,是否发现「作这个动作所占有的空间」比「原来直立时所占有的空间」更大了呢?这种变大了的空间意味着什幺呢?

这个动作是用来表示,人类通过感官能感觉到的时空(世界),也就是我们能看到、能触摸到的世界。

搞清了甲骨文“天”字上、下两个部分各自的含义,“天”字的涵义就很明白了。“天”字上下两个部分,分别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时空(世界),把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幺样的关系呢?

按照甲骨文造字原则,「上下结构」表示的是一种「主、从」关系,上为主、下为从,上面那个时空(世界)为主,下面这个时空(世界)为从。甲骨文造字者用这种结构在告诉后人,人类所感觉的这个时空(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上面这个时空(世界)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人类所感觉的这个时空(世界),只是一个「表象世界」,而上面那个时空(世界),才是「本质世界」。完整的世界就好像是「电影屏幕」与「放映机」的关系,人类所感觉到的世界就好比是「电影屏幕」,只是一种表象,而「电影屏幕」上的内容都来自于「放映机」,「放映机」才是电影的本质。

就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只看到电影,看不到「放映机」一样。上面这个「本质世界」也是人类的感觉器官所无法感觉到的,「本质世界」对于人来说是真实而无形的,所以,后来的的造字者又把「本质世界」用短短的一横“一”来表示。这短短的一横“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而是“道”的另外一个表示方法,这个“天”字就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用的“天”字了。

中华先贤对「重叠世界」的认识还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在甲骨文中表现了出来。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那幺,我们在「表象世界」中感觉到的某个事物背后,既「本质世界」中,应该也存在着另外一个相应的事物。甲骨文的造字者就是这幺认为的。TA们在造字中不但造了表示「表象世界」中事物的字,还造了表示「本质世界」中事物的字。

我们平时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具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象世界」中的“声”,还有一部分是「本质世界」中的“音”。




前面那个甲骨文是“言”字,表示从嘴里发出的声响。后面这个甲骨文是个“音”字,表示与声响同时存在的,却存在于「本质世界」中的事物,这种事物被称为“音“。

甲骨文的造字中有个特点,同一个字形,有的字形中会出现一些神秘的“小点”,这些神秘的“小点”是用来表示「本质世界」中的事物。


比如上图,同样一个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如果中间没有那些“小点”,这个“中”字就表示「表象世界」里,两种势力、阵营、事物相交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间”的“中”的意思。而多了那几个神秘“小点”以后,就表示从「现象世界」进入「本质世界」的含义了。所以,“中”字还有个“入内”的含义。《中庸》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就是这个带点的“中”。

“声”与“音”不是同一个概念,这对于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们平时都是把声、音放在一起认识,声就是音,音就是声。但是,对于接受过音乐高等专业训练的人说,“声”与“音”是有区别的。“声”是通过耳朵能够听见的,而存在于“声”之后的“音”,却是用耳朵听不到的。

对于熟悉音乐训练的人来说,有个名词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叫作「内在听觉」。这个“音”是需要用「内在听觉」才能感受到的。在「内在听觉」中,“音”是有色彩的、是有亮度的、是有情绪的、是有画面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音”已经不是听觉的产物,而是意识中视觉的产物。

经过专业音乐训练,「内在听觉」发达的人根本不需要“声”去听音乐,只要看乐谱,“音乐”就会在「内在听觉」中出现,在「内在听觉」中出现的“音乐”要比在「表象世界」中的声响更为准确、更能展示内涵,这也就是为什幺贝多芬、斯美塔那这样的大作曲家在耳聋后依然能写出伟大作品的原因,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内在听觉」中创作的。真正决定「表象世界」中“声”的是「本质世界」中的“音”。

不但“声”与“音”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就连我们人自己也同时存在于两个时空中。


上图这个甲骨文“人”字,与我们今天所用的“人”字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这个甲骨文“人”字是指「表象世界」中人类的躯体。而我们今天的“人”字已经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抽象概念。甲骨文中的“人”字,就是指人类的躯体。

就像我们现在把声与音当作一回事一样,我们也把身与体也当作是一回事。但是,在甲骨文造字的中,人的“身”与“体”是两回事,上图的那个甲骨文“人”字,是指「表象世界」中人的躯体,在「本质世界」里,还有一个对应“躯体”。在「本质世界」里的人的“躯体”,在甲骨文中用“身”字来表示,如下图。


没有「重叠世界」原理的时候,这个甲骨文“身”字被当作怀孕的意思。这个字里有个大大的肚子,看上去也挺像是怀孕的,所以,我们现在习惯上也把怀孕称作是“有了身孕”。其实,表示怀孕的“身”字,是甲骨文“女”字下面画了个大肚子,那是怀孕的意思。这个“身”字是“人”字的肚子里画了“小孩”,还有的写法是直接在肚子里点了个“小点”,就像上面的“音”字、“中”字里那些“小点”一样,这个甲骨文“身”字是指「本质世界」中人的“躯体”。

甲骨文造字的先贤不但认识到了世界万物同时存在于两个重叠的世界中,还认识到了人除了可以感觉到「表象世界」的事物,还能感知到「本质世界」的事物。就好比声与音,人不仅能听到「表象世界」中的“声”,同样也能感知到「本质世界」中的“音”。

那幺,人如何才能感知到「本质世界」中的事物呢?要知道即使是在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要训练一个人的「内在听觉」也是非常困难的,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往往只能依靠天赋,在天赋的基础上进行训练。但是,甲骨文造字的时代,中华先贤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人类如何才能感知到「本质世界」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表现在甲骨文“思”字中,下图,就是甲骨文的“思”字。


“思”字的上半部分,是「人头顶骨上囟门」的象形,表示一个人的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不少人有过「意识离体」的体验,我的一个同事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写作业时候,意识一下子离了体,在自己的头顶上方看着自己在写作业。着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小时候也遇到类似的「意识离体」的体验。意识一般都是从头顶囟门离体的,所以,甲骨文造字时在囟门上特意画了一短竖,表示从这里离体的意识。

“思”字的下半部分,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是心脏的象形。在甲骨文中也确实有表示心脏的象形字,字形与解剖学上的人类心脏一模一样,但是,这个“思”字的下半部分,并不是心脏的象形,因为这部分的功能与人的思维有关系,我们通过解剖学知道,人的心脏在功能构造上与思维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幺这个“心”的象形代表什幺意思呢?

我们在前一篇《科学是怎幺出现的》中,阐述过一个观点:西方科学的使命就是为人类解读「重叠世界」搭建知识背景,西方科学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弗洛伊德、荣格的出现为人类发现了无意识。在我们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意识只起到很小一部分的作用,绝大多数的思维活动都是由无意识完成的。所以,甲骨文的“心”字,实际上,是一个无意识的结构图!

我们从无意识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心”字,我们会由衷地发现我们祖先了不起!无意识包括了前意识与潜意识两部分,这个“心”字很好地展示了这种结构。

甲骨文“思”字,不仅给我们展示了意识、无意识的组成,还给我们揭示了很多人类生命的秘密。假如把人体看作是一种高科技的生物机械,那幺,驾驶这个生物机械的不是单个驾驶者,而是一个驾驶团队!“思”字就是这个驾驶团队的组成:意识就像一个船长,前意识、潜意识就像轮机长、参谋长。

这个“思”字所蕴含的意义非凡!

意识与无意识中不同部分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心智系统」。不同的「心智系统」能帮助人认知不同的世界。其中,一套「心智系统」是专门用于帮助人类在「表象世界」中行动自如的,而另一套「心智系统」则是为了帮助人类洞悉「本质世界」的。关于「心智系统」的详细内容,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有兴趣的博友可去新浪微博@竹心悟空的作品【华夏源学:大功夫】的「玩放松」系列中查看相关的介绍。

中华先贤创造的甲骨文,为人类保留了非常完整的、详尽的「感知真实」科学的基础理论——「重叠世界」原理。并且,我们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基于「重叠世界」原理的三大应用科学。

2、「感知真实」科学的三大应用科学:

第一大应用科学:《易经术数》

按照「重叠世界」原理,完整的世界由「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本质世界」决定着「表象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对于只能感觉到「表象世界」的人来说,要在「表现世界」中过得顺风顺水,就必须要能感知到「本质世界」,否则,纯粹按照自己的意志是很难在「表象世界」中顺顺利利的。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只能感觉到「表象世界」的普通人来说,要过得顺顺利利就必须要能感知到「本质世界」,这样的要求似乎有点太高了。那幺,有没有办法找到一种让普通人也能认识到「本质世界」的方法呢?

这对于那些感知能力超强的中华先贤来说,这也许都不算个事儿。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有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那幺,「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一定是有某种关联的。那幺这种关联是什幺呢?他们用超强的感知能力发现了「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之间“数”的关系。这种发现以及应用就是《易经术数》。

《易经术数》对于感知能力一般的普通人来说,完全不需要拥有超强的感知能力,在「表象世界」中,根据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进行「起卦」,然后用《易经术数》进行推算,就能预知「本质世界」中的安排,这样,人就不用「妄为」,按照「本质世界」的安排行事即可。

在中国古代《易经》有好几种,但流传至今只剩下了《周易》,其他几种《易经》都已经失传了。《易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历代中国人的行为指南,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遇到个什幺事儿,或者想做件什幺事儿,都会起个卦,然后找个会「断卦」先生问个卦。之后,就依卦行事。

《易经》是基于「重叠世界」原理的第一大应用科学,已经融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第二大应用科学:《黄帝内经》

从对「重叠世界」原理认识的深度来看,《黄帝内经》要比《易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易经》的角度来看,很难证明说「本质世界」与「表象世界」就是一种「重叠」的关系,最多是种「双重」关系,人在「表象世界」中必须无条件服从「本质世界」。

而《黄帝内经》的出现,则完全可以证明「本质世界」与「表象世界」是种「重叠」的关系。一个人如果病了,按照「重叠世界」原理,引起肉体上病症的病根都在「本质世界」的“身”体上,要把肉体上病症消除,就必须把“身”体上的病根消除,但是,人在「表象世界」中如何能消除「本质世界」里的病根呢?

中华先贤们不但认识到了「完整的人体」是有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体”重叠而成的,而且还非常清晰地发现了连接两个不同人“体”的连接网络,这就是人体上的经络以及穴位。这些经络、穴位并不存在于肉体上,你从解剖学的角度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经络、穴位,这些经络、穴位存在于「本质世界」的“身”体上,因为不同世界的两个人体是重叠的,所以,在「表象世界」的肉体上是可以找到经络、穴位的路线与位置的,刺激这些经络、穴位的位置,就能在「本质世界」的“身”体上发挥作用。

非常神奇的中国传统中医的针灸就是按照这种原理实践的,病人的肉体上有什幺病症,只要用细针在肉体上,按照经络、穴位的位置扎一扎,就能进行治病。

后世的传统中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所存在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造成「本质世界」中“身”体致病的原因,也以重叠的形式在「表象世界」中出现。能够克制、调整致病原因的东西,同样也会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在「表现世界」中,所以,存在于「表象世界」中的万物,只要符合《易经术数》的“数”关系,也都可以用来克制、调整「本质世界」中“身”体上的病根。

现代西医看中国古代的药方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今天看来「不可能是药」的药,在中国古代的药方里都成为了药。今天西医认识一味药是通过药理分析来认识的,而中国远古的古代,中医大夫对药的认识,严格地说他们认识的并不是药,所谓的药仅仅是某种“数”的载体,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是药,只要某种“数”能调整「本质世界」中的“身”,就都可以用。

中国传统中医是建立在「重叠世界」原理基础上的「感知真实」科学,所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是没法解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因为缺乏有效的知识背景,也都遇到了一个难以传承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中医并没有在进步,而是在坚守中退化,一些后世的中医典籍,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尽可能地记载前世的一些药案、药方,至于这些药案、药方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什幺,依据是什幺,已经不知其所以然了。

第三大应用科学:《大学》

不论是用《易经术数》算卦,还是用《黄帝内经》治病,对于“操作者”来说,并不是不需要「感知能力」的,相反作为“操作者”也需要很强的「感知能力」。

用《易经术数》算卦,分「起卦」、「断卦」两个步骤。「起卦」比较容易,基本上人人都能给自己「起卦」,起卦的时候只要静一静心,心诚一些就可以起卦。有了一个卦象之后,难度在于「断卦」能力。「断卦」并不是简单的公式推算。卦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某种很复杂的因果关系的集合,要解读这种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卦象,需要断卦者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越强,能解读出来的内容也越准确、丰富。

用《黄帝内经》治病,对于传统中医大夫来说,更是需要极强的「感知能力」,传统中医大夫诊断病症所用的手段:“望、闻、问、切”,每样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感知能力」基础上的,没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做基础,根本没法感受到「本质世界」中“身”体上的病。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感知能力」如何训练?

儒家经典《大学》以及《中庸》、《论语》就是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教程。用我们现在对教材的分类方法来看,《大学》是训练「感知能力」的教科书,里面非常系统地记载了训练「感知能力」的原理、方法、过程以及如何普及这种训练方法的方法。而《中庸》类似我们今天的教辅材料,对训练「感知能力」过程中的一些要点、难点进行很充分的说明与讲解。而《论语》则是学生在训练「感知能力」过程中的学习笔记,记录下了老师、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心得。

《大学》并不是孔子的原创,是孔子对前人的发掘与传承,但是,就像《易经》一样,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易》,其他的《易经》都已经失传了。同样,训练「感知能力」的方法,我们今天能找到的也只有《大学》、《中庸》、《论语》,其他的也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也不把《大学》、《中庸》、《论语》看作是用来训练「感知能力」的,而是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大学》在三大应用科学中的意义是非凡的,TA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一个人的「感知能力」,TA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易经术数》、《黄帝内经》都没用!

在儒家的后世弟子中,王阳明是感悟到儒学真谛的人,按照《大学》进行训练以后,一个人的「感知能力」能达到如王阳明所说的“所感而应,无物不照”的境界。有了这样境界,遇事根本就不需要去算卦,就能知道是怎幺回事,也知道该怎幺去做,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这是「感知能力」极高的境界。

同样,在《黄帝内经》的开卷头就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些都是「感知能力」极高境界的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感知能力」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像王阳明说的那样,懂得“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自然而然就能知道、施行养生之道,不会生病了,已经不需要《黄帝内经》中的那些治病之术了。

换言之《易经术数》、《黄帝内经》只对那些「感知能力」不大行的人才有用,对于懂得训练、提升「感知能力」的人来说,《易经术数》、《黄帝内经》已经没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是三大应用科学中最了不起的应用科学。TA的价值在于,让人从「感觉被束缚于表象世界的人」转变成「感知回归本质世界的人」,让人真正认识到真正的生命本身。

3、「感知真实」科学的社会思潮:

在现代科学中,一种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出现之后,不但会有相应的应用科学产生,还会产生基于这种基础理论的「社会思潮」,比如,现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哲学、艺术、社会、管理方面的思潮,都是在「牛顿经典力学」这种物理学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人类的意义,并不仅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由此引发的「社会思潮」。

同样道理,「重叠世界」原理也引发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被我们视为“天书”的《道德经》就是基于「重叠世界」原理的社会思潮。

《道德经》是老子在「重叠世界」的背景上,阐述了他对「本质世界」与「表象世界」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以及他对人在「表象世界」中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的理解。

《道德经》的“道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重叠世界」的关系。“”是指「本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表象世界」中发生的事与物。而“”是指人在「表象世界」中要按照“”去行事。这就是“道德”的本意。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阐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无为”。后世学者对“无为”的认识历来争议很大,特别是用“无为”的思想用来进行社会管理,这让人很不好理解。这个世界这幺复杂,“有为”还管不过来,“无为”岂不是让世界更加混乱吗?

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样也是基于「重叠世界」原理的,实际上,“无为”就是「道德」的操作原则。

我们还是依据「重叠世界」原理来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

完整的世界是由「本质世界」与「表象世界」重叠而成的,在「表象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原因都存在于「本质世界」中。也就是说,人要在「表象世界」中“”,必须要有「本质世界」中的“”支持,没有“”的支持,任何“”都是做不起来的。

所以,人要做什幺事情,也就是“为”,必须先认识到「本质世界」中的原因,也就是“因”,人只有认识到了“因”,才可以去“为”,去作为。人可以「循因而为」,而不能只依据自己的意志、意愿、欲望、偏见或者某种暂时的认识去“为”,这种依据人的意志、意愿、欲望、偏见或者某种暂时的认识的“为”是「无因之为」,这是不可行的,是有违「重叠世界」原理的。

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不作为,而是让人不要依据自己意志、意愿、欲望、偏见或者某种暂时的认识去作“为”,这样的“为”是「无因之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即使暂时做成了,也是空中楼阁、沙中之器长久不了,而且会遭报应的,这种事在历史上,在生活中,已经让我们看到过很多了。

昨天还在微博上看到一则以前德国的牙膏广告。那时,放射性元素镭才被发现不久,被人认为是一种很科学的产物,有利于杀死病菌,于是镭就被添加进了牙膏中,还把镭当做一种卖点写到了牙膏包装上,说对牙齿、牙龈有好处。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当时,具有放射性的镭不仅被添加进了牙膏,巧克力之类的食品中也添加了。这种「无因之为」的“为”并不存在于历史上,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同样在制造着这类荒谬的事情。假如老子穿越到了今天,看看今天的世界,今天这个世界同样到处充斥着「无因之为」的“为”,一点都不比以前少。

所以,这种“无为”的思想放到现实生活中来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就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已经都认识到了,系统中的混乱往往都是因为由管理行为本身造成的。

为什幺管理本身会产生系统的混乱呢?这就是管理这种“为”,往往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志、意愿、欲望、偏见或者某种暂时的认识所实施的“为”,并不是根据被管理系统的“因”而实施的“为”,所以,这样的管理只会越管越复杂,越管越混乱。“无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管理一个系统,首先要了解一个系统在「本质世界」中的“因”,然后在「表象世界」中遵循这种“因”去作“为”。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其他思想,也都是建立在「重叠世界」原理基础上的。由于本文篇幅与主题的关系,我们这里不展开对《道德经》的解读,有兴趣的博友可以试着用「重叠世界」原理去重新读一读《道德经》,相信会有全新的收获。

4、写在最后:比伟大更伟大的「中华古代科学」

1899年在中国的安阳,甲骨文出土了。我们看到了,也许连孔子都没有见过的中华源头文字。

同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了,人类知道了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

1900年,普朗克发现了能量的量子化,量子力学开始诞生。

……

……

1990年,虚拟现实的电子游戏开始问世。

2015年,听上去像玄学一样的量子论,被实验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同年,高仿真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下一轮市场的热点……

西方科学从毕达哥拉斯开始,跋涉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终于为了人类搭建了一个重新认识「重叠世界」的知识背景。「重叠世界」不再是一种科学幻想,而是人类下一个文明的开始。

在人类即将开启全新文明的时候,「中华古代科学」为人类保存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感知真实」科学体系。这让人类新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与平台,「中华古代科学」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伟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让自己的科学消亡,而是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相关文章链接:

1、【破除“科学”的迷信】——“现代科学”不是科学的全部,更不是唯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0f4bf0102w2l8.html

2、科学是怎幺出现的?——科学的起源、“科学”的终极任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0f4bf0102w4t7.html

3、比伟大更伟大的「中华古代科学」——「感知真实」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以及社会思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0f4bf0102w6v0.html

打赏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第三期《寻人大典》火爆征集,即日起可报名入编啦!

失踪人口逐年攀增,失踪原因形色迥异,站在寻亲的十字街头,每个寻亲家属心中都有太多迷惘、伤感、落寞,但

周末争夺更激烈

周末争夺更激烈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出现了调整,很多投资者又陷入了恐慌。其实真没有必要!按照以往惯例,新股

2015.11.10 队训

昨天队长把市场慢牛格局的情况都给大家分析了,今天的走势确实验证了昨日的想法。今天市场低开后一路震荡后

11月20日大盘提前预测分析

明日操作指引,赶快阅读!啥也不说,今天一个图只问你爽不爽,赚钱的继续用力打赏,把我人气打上去啊,加上

选股大数据统计分析图(截至11月19日)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