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追思李子弋念念手足情》李行 圆父梦承兄志 有大哥才有今天的我
专访林志勋 2016-02-24 06:40:19
“有生之年,我都要推动两岸电影交流。” 李行父李玉阶(左)及兄李子弋。(资料照片) 李行“从做当中学习”,一路从演员成为导演。(资料照片) 邓光荣(左起)、秦汉经李行教导皆成出色演员。(资料照片) 李行拿过3座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资料照片) 李行导演长年为两岸电影交流奔走不遗余力。(资料照片) 李行的重要作品有(左起)《两相好》、《养鸭人家》、《街头巷尾》、《蚵女》及《秋决》,其中《秋决》在金马奖勇夺最佳预告片、最佳导演等5奖项。(资料照片)

“电影路上,我大哥一直是在我旁边耳提面命,告诉我哪里要注意。 我受他的教诲,在他身旁长大, 因为有他,我才有今天在电影上的成就,一直很感念他。”

“台湾电影教父”李行23日出席大哥李子弋告别式,谈到大哥,神情流露不舍,“我们家四兄弟,我排行老三,二哥和三弟相继过世,这些年来剩下我和大哥相依为命。”李子弋疼爱李行,和父亲辛苦熬过经营《自立晚报》初期的动荡和资金困顿,待局势缓转后,支持李行成立“自立电影公司”。李行说,自己在电影一路上的成就,都因有大哥的引领和指导。

因体悟起而行改名

李行本名李子达,他年轻时是演员,并非一开始就立志当导演,剧团演员时期的他“从做当中学习”,在舞台、片厂实际经验中成长,终于在电影圈一展长才。他体悟,凡事不能空有理想,想要达到目标,必须起而行,因此改名李行,且他改名获父母亲和大哥的同意和认可才实行,“他们都觉得我的想法非常好,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起而行,鼓励我朝这方向发展。”

李行在“自立电影公司”时期,重要的电影作品有《两相好》、《街头巷尾》等。《两相好》描述外省籍中医生陈奚亭从中国大陆迁居来台湾,并在本省籍的西医黄习明的诊所隔壁开业;《街头巷尾》则讲述在都市角落的违建杂院,石三泰与陈阿发从大陆来到台湾,居住在大杂院里与本省族群一同生活,彼此照料生活。两部电影“健康写实”的风格,影响了近代台湾电影的发展。李行说:“因为有《街头巷尾》之后,才有在中影公司健康写实的《蚵女》和《养鸭人家》。”

电影路兄耳提面命

李行的重要作品《秋决》,在1972年横扫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彩色摄影奖5奖项,他说电影能成功,全因大哥李子弋指导,“我的重要作品,开拍之前,都要获得家兄的认同。”李子弋理解李行创作目的和表现手法后,从旁给建议,“电影路上,我大哥一直是在我旁边耳提面命,告诉我哪里要注意。我受他的教诲,在他身旁长大,因为有他,我才有今天在电影上的成就,一直很感念他。”

李行父亲李玉阶是天帝教创始人,毕生致力两岸交流;大哥李子弋离开媒体后,转往淡江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和战略,也对两岸学术交流贡献良多,李行深受父兄影响,将两岸电影交流当成毕生志业,奔走不遗余力,“我父亲90岁大寿时,将亲友祝寿金用来成立基金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临终前,不能讲话了,手也不能写了,还要勉强拿笔顫抖写下‘中华一家’。”李行秉承父亲遗志:“两岸都是一家人,我今年87岁了,我想,有生之年,只要我能活存的一天,都要继续推动两岸电影交流,我要告诉台湾年轻一代的电影创作者,你们的前途、你们的市场在大陆,我一直朝著这个方向在做。”

遗憾未见最后一眼

李行和李子弋感情好,兄弟两比邻而居,平常一周都会见面相谈5、6次,李子弋近年身体健康不佳,时常进出医院,李行更是不辞辛劳常到医院陪伴。他18日下午3点去荣总探望大哥,下午4点半离开,搭捷运刚回到家,晚上6点就接获医院病危通知,又再度赶到医院,“现在想想很遗憾,心里非常难过,他过世前我才刚离开他,为什么自己不多陪他几个小时,就可以送他了。”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追思李子弋》李行告别胞兄 各界闻人相送!李子弋早立遗嘱海葬护台海

李子弋曾任《自立晚报》记者,逐步升迁至总编辑。1958年,內政部修定《出版法》,李行父亲李玉阶认为此举违

李行笔谈伴兄余生

导演李行。 李子弋任教淡江大学多年,精研战略,被誉为“两岸孙子兵法第一人”。 李子弋(右)和爸爸李玉

导演李行的大哥李子弋教授过世,享寿91岁

导演李行的大哥李子弋先生18日过世,享寿91岁。 大导演李行的大哥李子弋先生因肺炎感染,2月18日傍晚6时于台

柯俊雄怀念影展开幕 李行喊想你

李行(右起)、柯俊雄遗孀蔡青桦、儿子柯鉴育、女儿柯姿而、演艺工会理事长陈桓浩,昨出席柯俊雄的纪念影展

突然发现了白莲花的真面目——对我就是来撕李子的

先说一下我自己好了,电信五区金戈铁马服游戏ID清夕,贴吧ID林暮汐,文中逆流指的贴吧ID孤独逆流,李子指的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