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前沿 > 社会
山西大同青磁窑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
baidu 2022-01-18 19:37:49

  原标题:山西大同青磁窑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

  山西大同青磁窑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

  《考古》 1990年09期 刘景芝

  1988年夏,笔者在山西省大同市参观青磁窑遗址时,在瓦渣沟地点新发现一批石制品。这批材料中有的在这里以前未曾发现过,新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青磁窑遗址增添了新的内容

  青磁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十里河畔,在古城大同到著名的云岗石窟的公路边上。遗址由已发现的三家村(40。06'18"N,113°10'32"E)和瓦渣沟(40°06,18"N,113°10'40"E)两个地点组成,分布在十里河左岸(北岸)第二级阶地的后缘含角砾的灰绿色粉砂土中,高出十里河床25米左右(图一)

  

  1976年和1977年卫奇和李超荣等曾经在三家村地点进行过两次发掘,获得一些石制品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①。他们在发掘三家村地点过程中同时也注意到,瓦渣沟与三家村地点相同的地貌部位上,在相同的地层

  里也有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本文记述的石制品无疑再次丰富了青磁窑遗址的内涵。

  —、石制品

  石制品共87件,均发现在青磁窑遗址瓦渣沟地点的地层之中。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另外有少数的燧石和石英。这种岩性的石料大量蕴藏在附近侏罗系的砾岩层里。

  发现的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中有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钻等。

  石核28件,占全部石制品的32.18%。全部釆用石英岩砾石剥片而成。从石片疤来看,剥片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每一件石核上都留有相对较大的片疤。剥片不成功的石核较为少见。所有的石核則片尚未终结,还可以继续剥片。这种原材料浪费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石料来源充足的缘故。石核的形状各不相同;大小差异悬殊,台面直径最大者为9.1厘米,最小者为3.62厘米;最大者重472克,最小者重45克,平均重量约为208克。石核上保留的打击点特征明显,打击泡深凹,这应该是采用锤击打击技术产生的结果②。根据石核的台面可以分为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

  单台面石核11件。台面大多数是打制台面,也有一部分为自然台面。台面皆比较宽大,台面角一般在90°左右。石片疤有的宽大于长,有的长大于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剥片数目一般不太多,最多者也不过4一5片。88SDQII25为一件较为典型的单台面石核,高6.04、台面长6.31、宽5.02厘米,台面角在89°左右,重356克。台面系打制而成,可见石片疤5个,其中三个显示出有过成功的剥片。

  双台面石核7件。台面大多数是打制的,也有直接利用自然面作为台面的。这类石核除具有一个主台面外,另有一个次台面。有的次台面与主台面一上一下近乎平行,从石片疤来看,这种石核利用率较高,剥离的石片也比较理想,如标本88SDQII30,石核高4.2、主台面长5.82、宽3.13厘米,台面角在94。左右,重173克。.与主台面相对有一个次台面,这个台面比主台面小,长3.9、宽3.4厘米。在石核的一侧缘从主台面上剥下石片2件貲长大于宽,在次台面上剥下石片1件仍是&大于宽。有的双台面石核,次台面与主台面相邻,次台面系为主台面剥片的破裂面。标本88SDQI129,高4.02、主台面长5.21、宽5.1厘米,台面形状近似圆形,打制而成。次台面与主台面相邻长3.6、宽3.4厘米,台面为自然节理面。石核角在83°左右,石核重149克。利用主台面至少成功地剥下三件石片,从次台面割下了一件较大的石片,并且打破了从主台面剥落石片的石片疤。以上类型石核除主台面为有目的打制台面外,其他次台面绝大多数是利用生产石片的破裂面。

  多台面石核10件。均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台面。有的多台面石核个体较大,尚保留有较大面积的砾石原始面,剥片多数不理想,可能是剥片不成功的废石核。但有的多台面石核,个体较小,已经充分剥片,如标本88SDQII48,长6.6、宽5.04、高4.61厘米,可以观察到五个台面,通身遍布石片疤,已经看不到原始的砾石面,它可能是石片剥离殆尽的石核。与此类似的石核还有88SDQII44和56等。

  石片28件,占全部石制品的32.18%。大小不等,最大者长达8.03厘米,最小者长2.18厘米;形状各异,多数石片长大于宽。生产技术均采用锤击法。28件标本中,有14件石片背面尚保留砾石自黙面,世保留面积只占石片背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背面表现为石片疤。石片可以分为有台面石片和无台面石片。其中有台面石片又包括有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两类。

  无台面石片4件。可能是打石片过程中被折断的废片。

  有台面石片24件。自然台面者6件,打制台面者18件。标本88SDQII 9为一件大型石片,长6.1、宽5.76、厚3.81厘米,重164克。台面呈梯形,面积约18.33平方厘米,打制而成,台面角约128。,从特征上看很象碰砧法所产生,但由于这类石片不多,再考虑到锤击法也可能产生以上特征,故仍归入锤击技术之中。标本88SDQ1I 7为一件打制台面石片,长4.59、宽3.37、厚1.36厘米,石片角127。,重27克。打片前背面曾剥离过石片,但在尾端,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表现为砾石面。标本88SDQII19为一件窄长小石片,石片远端截断,残长2.99、宽1.53、厚0.54厘米,石片角118。,重3克,背面上部保留有不成功的剥片片疤,下部则为砾石面。这样的石片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较为常见。以上这些石片,无论是自然台面的,还是打制台面的均无使用痕迹,大多数应该属于生产石片过程中的废片。

  石器31件,占全部石制品的35.64%°根据材料可以分为砾石石器、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钻。

  石锤1件(88SDQII50)。标本为大致呈一长方体的砾石,长8.12、宽6.28、厚5.25厘米,重437克。砾石岩性为致密坚硬的石英岩,磨圆度较高,表面较为光滑,上面的打击痕迹显而易见,可以观察到九处(图二,1),其中在两端各有两处经受多次打击而形成的凹坑。其他面上还可以见到五处。打击痕迹均在正面前端右侧,故而可以推测石锤的主人是使用右手来生产石制品的。无论是从打击疤痕来分析,还是从形状和重量来看,该标本是一件无可非议的典型的打击工具,可谓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件精品,因为这样的材料荏北京人遗址中虽然报道发现过61件③,但多数石锤的特征不很明显,相反地砍砸器的刃口倒比较清楚。青磁窑遗址三家村地点也曾发现过一件,其石锤特征也不十分显著国。

  砍砸器4件。两件釆用砾石直接制作而成,另外两件可能是打片之后的石核加工而成。88SDQII51(图二,2)和88SDQI152号标本是两件用石英岩砾石制成的砍砸器,刃口长前者为6.22厘米,后者为8.71厘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砾石的一端用石锤交互打击加工成器。88SDQII53(图二,3)和88SDQII54号标本,两者最大的长径均为6.74厘米,器身上带有较大的石片疤和比较小而宽浅的疤痕,似经打片后利用石核进一步加工制成的砍砸器。

  

  刮削器21件。皆由石片制成,并且多数以向背面加工修理而成,少数标本向破裂面加工。根据形态和刃部特征,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端刮器和龟背状剥削器。

  直刃刮削器4件。主要由破裂面向背面修出一个直的刃缘。标本88SDQII82是一件多边直刃刮削器,岩性为石英,器型极小,长1.56、宽2.26、厚0.73厘米,重3.5克。形状近似长方形,四边皆加工修理成刃,一条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成直刃,另外三条皆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成直刃和凸刃。此件石器具有三条直刃一条凸刃,故归入直刃刮削器内。由于这类标本只有一件,故未单独分出多边多型刃刮削器一,类。

  凸刃刮削器10件。8件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两件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刃部均加工成弧形刃。88SDQ1I64,形状呈扁平状,标本长4.94、宽4.04、厚1.29厘米,由石英岩砾石上第一次剥落的石片制成,石片背面表现为砾石的自然面,一个边缘向背面加工成弧形,刃缘长6.3厘米。与这一边刃相邻的边缘,有交互加工的痕迹(图三,1)。88SDQII67,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长2.28、宽3.4、厚1.19厘米,刃角78。,重9.5克,刃缘长4.7厘米,为一件较为典型的小型凸刃刮削器(图三,2)。

  

  凹刃刮削器4件。两件为单边凹刃,两件为双边凹刃;4件皆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标本88SDQII71,由一件石片在其左侧边缘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凹刃,刃缘长3.26厘米,在石片的右侧边缘也有向背面加工修理的痕迹,刃缘同呈凹形(图三,3)。.

  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和凹刃刮削器,以及它们或它们之间的组合类型,在我国I日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分布是十分普遍的。

  端刮器2件。修理比较精细,器形较为规整,在石片的一端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成圆头刃。如88SDQII68(图三,5),由一件长石片修理而成,石片背面不仅有石片疤,而且也有砾石自然面。长5.66、宽2.96、厚115厘米,刃角78°,重54克。石片近端两侧缘均有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修理的痕迹,台面已经破坏。近端台面处是否拟修理成尖,还是已修理^^尖而经使用折断,还需进一步研究。其远端从破裂面向背面修理出一个弧形陡角的刃缘,从刃缘的位置和形态来看,应归入端刮器类型。这类标本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150件,称之圆端刃和平端刃两种⑥。在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也有相当多的发现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这类器物更为常见,而且加工越发精致,形态越趋稳定。

  龟背状刮削器1件(88SDQII60)。由厚重的石片,沿其周边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修理而成,背部原有的背脊高高突起,形似龟背状。长5.81、宽3.93、厚3.12厘米,刃角约60。,重59克(图三,4)0这类器物器型比较特殊,在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许家窑⑦和晚期遗址大窑③都有发现。

  尖状器2件。皆由长石片加工而成,在石片的两侧缘同向或异向打击相交于石片中轴的一端,而形成一个尖。标本88SDQII78(图三,6),为一件两侧由破裂面向背面同向加工而成的尖状:器,长7.56、宽4.24、厚1.72厘米,重54克。标本88SDQII79(图三,7),为一件两侧错向加工而成的尖状器,长4.36、宽2.3、厚1.02厘米,重9克,是~件小型的器物。以上两件尖状器,形状都比较规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如东谷坨遗址?1、北京人遗址⑩,中期许家窑遗址?和晚期水洞沟遗址?都有发现,而且标本都比较精美。

  石钻3件。皆由石片加工修理出一个锐尖而成。标本

  88SDQII62(图三,8)由宽石片制成,沿石片的一侧从破裂面向背面修理出一个尖,尖的两侧疤痕深而明显。这件石钻从形状、特征上与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钻(P.5503)颇为相似。。另外两件石钻,一件是从相邻两刃缘错向加工修理出一个锐尖,另一件是由一侧边缘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修理出一个锐尖。这类标本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经常发现,但数量不多。

  二、结语

  青磁窑遗址瓦渣沟和三家村两个地点的石制品总的面貌是一致的。二者都发现在相同的地貌部位上。而三家村地点的地质时代根据哺乳动物化石被确立为中更新世晚期?,所以,瓦渣沟地点的时代被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是无疑义的。

  青磁窑遗址瓦渣沟旧石器地点的新材料,包括有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钻,这些石制品的石料是就地釆集的。石制品中无论是石核、石片或石器皆保留有砾石面,石片以锤击技术为主,可能也存在有砸击技术和碰砧技术。石器中以石片石器为主,也有少量的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石片石器中以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者为多,而从背面向破裂面加工者为少,两面加工者为更少。这里的石制品多少也反映出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工艺的共同特征。

  青磁窑遗址瓦渣沟旧石器地点所出的这批石制品,制作技术上规律性不强,表现在石核和石片上,形状多不规则,其上并多保留有自然砾石面。表现在器物上几乎看不到重复出现的标本。这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工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因而,石制品的制作不严格,规律性不强。

  青磁窑遗址瓦渣沟旧石器地点的石器中仍以刮削器为主,类型也最为丰富。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组合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瓦渣沟旧石器地点所出尖状器和石钻在我国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发现。以上这些表明山西大同青磁窑旧石器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很可能受着华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青磁窑遗址瓦渣沟旧石器地点典型石锤材料的发现,相当多废片的存在,以及石料就地分布和石器的特征说明,瓦渣沟地点可能是一个石器制造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人们在这里制作石器过程中,可能同时也进行着狩猎活动。人们在这里或许有过短期的栖息。

  根据青磁窑遗址中石器多以小型器物为主的特征来看,它与华北的北京人、许家窑、峙峪、萨拉乌苏等遗址更为接近,因而,青磁窑的旧石器文化归入贾兰坡先生提出的华北细石器传统(北京人地点——峙峪系)或许是可以的。

  附记:笔者在野外工作和空内整理过程中得到卫奇、李超荣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侯晋封绘图,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