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社会
“不恨此花飞尽”:看苏轼的《水龙吟》,如何喧宾夺主?|水龙吟|苏轼|杨花
baidu 2022-03-10 20:29:42
  “不恨此花飞尽,而恨西园、落红难缀”如何理解?这句子从字面来看,就是“这花飞尽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恨的是西园的那些落花,满地憔悴,难再重缀。”“缀”是什么意思?连接,装上去,装饰。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字呢?因为这是一首次韵之作,是有用字要求的。   这个句子出自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次韵就是步韵,即按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韵脚字重新写诗填词,不能发生变化。古人在应和诗词的时候有步韵、用韵、依韵的说法,这都是表示自己作品是为应和而起。步韵(次韵)是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而依韵指与原作是一个韵部,但韵字与原作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一看就知道,这其中次韵(步韵)是最难的,因为用字完全一致很大程度上会限制诗意的表达。不过对于文才出众的古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大难事。苏轼这首次韵《水龙吟》就是使用了章质夫所写的词的韵脚字。   这个章质夫,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在文学上的贡献不如苏东坡,但是在国事、武备上是远超了的。章质夫,就是章楶(jié),北宋名将、诗人,镇守边疆、蚕食西夏土地,变被动为主动,并于元符元年取得了平夏大捷,可以说是彻底击溃了西夏主力。史载“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章楶武功卓著,累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而北宋大将种师道、种师中都出自他的账下。他去世之时,宋徽宗给了很高评价:章楶才兼文武,学富古今。赤心百为,白首一节。章楶和范仲淹,算是北宋文人带兵路线中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什么苏轼会次韵章质夫的这首词呢?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而章质夫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一个在黄冈,一个在荆州。本来朋友关系也不错,相距不算远,又都处于比较闲的状态,所以两人经常诗词来往唱酬。   当时章质夫写了一首《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火了。我们先看他这首词: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当时苏轼四十四,章楶五十四,离他经略西夏还有十年,所以作品中也相对平稳,保持了词牌绵软、香艳的特色。估计到了后来,领军作战,也就没有心情写这种软沓沓的宴乐作品了。我们就不一句句讲解了,大致翻译一下整个剧情。燕子飞来飞去,莺儿慵懒不鸣,春芳已残。柳堤上,杨花轻轻飘落。它漫天乱舞,让青绿的树林增加了雪色点缀,美到让人失语,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说得真对。借着春日悠闲摆动的柳丝,杨花悄悄地进入了深深的庭院。正午时分,闺门紧闭,便顺着珠帘四散。它又缓缓地想飘入闺房,却一如先前,被风儿扶起。香纱帐里的美人儿正在入睡,像飞雪沾附,像琼玉轻缀,杨花落满了她的罗衣。绣床上也落满了,聚集成香球,却又被女子碾碎。招来沾满花粉的蜜蜂,池中有鱼儿戏水欢会。女子无法入睡,起身望向夫婿游荡的长满柳树的章台路,路杳杳,无消息,不禁泪水盈盈。   这首词上片写杨柳飞舞的美好形态,下片写妇人郁居闺阁之中,思念丈夫的情愫。从题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意,属于北宋初晏欧派一脉相承的味道。不过情景细致,思绪绵延,如果不是苏轼的文名笼罩,这首词的地位要高一些。其中特别是上片结尾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将杨柳的动态写得生动入微,历来为人称赞。就杨柳之姿的描写,甚至苏轼的词也不如,但是弱就弱在下片的女子情思慵懒之态,美则美矣,于意境并无大的提升,让整首词堕入寻常羸弱、婉约的窠臼之中。苏轼见了这首词,喜欢得不得了。就算是刚刚从“乌台诗案”的文字恐惧中解脱出来,心中还有些胆怯,也忍不住和了一首词寄给章楶:《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你这写柳花的词太好了,让我们怎么敢接?但是想你正是柳花飘飞时出巡按,应有相思,就次韵一首,解“闭门之愁”,不过你可别告诉其他人啊。苏东坡当时的心态从最后七个字可以窥得,诗案对他的打击确实挺大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他这里虽然步韵,但是意思就不一样了,他要写的东西就不仅仅限于闺阁之事了。韵脚字是“坠、思、闭、起、缀、碎、水、泪。”这就是苏轼那句子必须使用“缀”字的缘故。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柳絮本非花,却又像极了花,是以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它离开枝头飘落泥土,细细想来,看似无情,却自有思绪。“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娇柔的柳枝如思妇百转千回的柔肠,斜飞的柳叶像思妇那春困微消的媚眼,无力睁开却又入了梦。在梦里随风而去,正向寻找情郎,却又被黄莺啼声唤醒。苏轼在上片不但步韵,还继续描绘了思妇春困的场景,但是和章楶不同的是他没有太用笔墨去写杨花的姿态,而着重于思妇半梦半醒之间的思绪和惆怅——梦中与情郎相会,也不得。这种恼嗔和章质夫词中睡不着泪盈盈的女子虽然境况相同,却情态有些不一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杨花落尽也没有关系,只可恼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都化作了一池翠萍。   这里已经把重点从杨花上转走了,重点是什么?是春光已残。不再专注于杨花的姿态,而将整首词的内容从简单的闺阁情怨提升到对时光流逝、人生虚度的感叹。不要小看这种轻微变化,正因为如此,才能把这首词的内容看作是苏轼本人经历的感怀。如果还是香艳浓稠,就无法带入词人本身的情感抒发。而区别于“香艳浓稠”,我们称苏轼这种词风为“清丽旷达”,这同样是一首婉约词,但是苏东坡的婉约就是不一样。“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继续写春色已残,而这里的春色,实际上又是指杨花。这漫天杨花带来的春色,一大半堕入泥土,一小半随流水逝去了。这是写实景,但是结句把它虚化。细看下,这哪里是什么杨花,这一点点的都是离别思念之人的泪水啊。有些朋友说苏轼是借这首应和之词抒发自身被贬谪,四处飘零不定的哀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能全然这么说。   苏轼这首词为什么能超远章楶原词,甚至让后人认为他的才是原作?其实和苏轼本身的文风思路有关。虽然他是顺着章楶的思路写婉约词,这也确实是一首婉约词,但是他在写这种词的时候不自觉地为文艺创作积累开创了新的路子。其实我们从前面赏析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二人思路的不同之处。章楶的是老套路,写景——写思妇——感叹泪盈盈,题材和情感还是囿于柳三变的格局之中。而苏轼写景和思妇——思恋远人——春光虚度,明显在情感上更加开阔,特别是下片,完全可以往其他任何方面发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已经完全脱离出了原词牌情境,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打动不同心理状态的读者。而得到最多的读者共情,就是诗词成功的地方。苏轼对词牌的突出贡献,是拓宽了宋词在题材上的局限,万事万物皆可入词,豪迈、婉约皆可表达,将宋词送上了可以与唐诗争雄的位置。而这首应和作品,正是具备了不同于普通婉约词的晦涩缠绵,开出一条清丽旷达的词风出来,未必不是往豪放过渡的一个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