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彩生活 > 点滴
南宋马麟神品《梅竹图》 推荐
花火 2018-03-02 13:31:18

A35我酷网

宋马麟《梅竹图》A35我酷网

来源:A35我酷网

收藏A35我酷网

快报A35我酷网

安徽安庆姚悦A35我酷网

宋代首开“翰林图画院”之先河,院中云集了全国最为顶级的绘画奇才,他们个个画技精湛,妙笔入神。皆可喻之为,任何朝代的笔墨功力,都无法与之抗衡!“马氏一门”(马世荣、马远、马麟)祖孙三代皆供奉内廷,不仅笔致一流,且艺术成就均可尊为一代绘画大师。三人中,以马远画名最大,马麟稍逊。而马远画名之盛,所存画作数量亦不在少数。相比之下,其子马麟的画迹,可谓凤毛麟角了。从全国各大博物馆馆藏马麟作品件数统计,画作真迹仅存十幅左右(如有新发现则另论)。A35我酷网

马麟,生卒年不详,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全家南渡后,三代居宋城(钱塘),遂为钱塘人。擅人物、山水、花鸟,尤精工梅竹。宁宗嘉泰间,授画院祗候。其祖马世荣,父马远,皆为画院待诏。马麟秉承家学,画技笔墨精逸超群,颇得宁宗(赵扩)、恭圣皇后及杨妹子亲赏。麟父马远存世画作多为杨妹子题诗跋句。当然,马麟画作也多有杨妹子题句。A35我酷网

关于“杨妹子”其人,世传故事颇多,且十分有趣。然历代考释,多有讹传。启功在《谈南宋上题字的“杨妹子”》一文中考据认为:“杨娃”即“杨姓”之误,“杨姓”即“杨后”。徐邦达也严谨地考证指出:“杨后”和“杨妹子”被视作二人,是明清学者考释讹误。理由有三:“一为周密的《齐东野语》及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都证明“杨后”是孤儿,哥哥杨次山是后来认的,并无血缘关系,也就更谈不上其有兄弟姐妹了。二从杨后为马氏所题字画来看,书写字体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略有早,晚期书法风格之变化,气息应为一人所作不疑。(杨氏)宁后所用多枚“坤卦”印,决非平素之人随可轻用。三在元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四中,题《仙坛秋月图》有这样记载:“宫扇,马远画,宁后杨氏题诗,自称杨妹子。”徐老此段考释已十分明晰,杨(宁)后即“杨妹子”,是孤儿,乃一人也。马麟的画作由于珍罕稀见,能遇之宁后所题,今已不复见矣,画坛深感缺憾!马远画技虽精深无比,然马麟清润灵动之笔有过乃父!《画史会要》云:“麟不逮父。远爱其子,多于己画上题麟,盖欲其章也。”足见马远从内心深爱其子!A35我酷网

“大石斋”主人唐云善鉴精藏,独具慧眼,存有马麟《梅竹图》册页一开(见图),绢本设色,尺寸26.5×26厘米。画幅构图空灵简逸,笔墨勾勒韵染逼真,敷彩凸凹清丽雅洁。画境飘飘乎,似仙女般婀娜多姿。深绿沉厚的双钩竹叶润染,更凸显出雪白如净的梅花,正在静静无息地绽放!寒梅数枝,绿竹穿行,劲挺横斜,偃仰扶疏,笔墨虚实,极具工致灵动之妙。供奉于宋画院的马麟,平素非常注重野外写生,写的是自然,画的是真实,求的是意境!我认为,A35我酷网

画家A35我酷网

源于生活的笔墨,才是最为真实的!鉴藏家吴升曾赞此画曰:“勾勒逼真,傅彩研洁,落笔灵动,清瘦伶仃,有不胜雪压之状。清简之甚,意趣有余。”赞得极为贴切!另还有一无名氏赞得更绝:“当时写姿妙绝品”,用绝妙之品来形容其画梅,的确入骨三分!A35我酷网

马麟此帧画迹,承传有绪,上有印记,足以证明是经项子京家所珍藏。画上钤有“项氏子京”“神游心赏”“神品”印三枚。另有一印漫漶不可辨!按常理分析,一般什么样的画,能盖上这枚“神品”印章?而马麟这幅独一无二的传世《梅竹图》,就是现今所存宋代名画中,真正难得一见的绝妙“神品”。A35我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南宋马麟“神品”《梅竹图》 推荐

■安徽安庆姚悦宋代首开“翰林图画院”之先河,院中云集了全国最为顶级的绘画奇才,他们个个画技精湛,妙笔入神。皆可喻之为,任何朝代的笔墨功力,都无法与之抗衡!“马氏一门”(马世荣、马远、马麟)祖孙三代皆供

南宋梁楷团扇《秋柳双鸦图》 推荐

■安徽安庆姚悦梁楷,号梁疯子,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北宋亡后,南渡流居杭州。南宋画院待诏。工山水、仙道人物、花鸟。画学贾师古,亦有出蓝之誉。性嗜酒,善交方外高僧。每醉则不拘陈法,颠狂天真之态,如入无人

创新引领潮流 波司登极寒系列成御寒神品 [快讯]

红标极寒中新网12月11日电始创于1976的波司登集团,从最初仅有8台缝纫机的常熟白茆公社山泾村缝纫组,踏上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历经四十余年筚路蓝缕的奋斗,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以羽绒服为主营业务的多品

浙江8个鲜为人知的古村:活着的南宋古村 [生活]

原题:浙江8个鲜为人知的古村:活着的南宋古村用铜钱才能买棒冰来源:新蓝网-浙江日报核心提示:三门县岩下村、开化县真子坑村、开化县龙门村、龙游县泽随村、遂昌县独山村、龙泉市溪头村、缙云县岩下村、松阳县界首

杭州南宋皇城小镇开镇 [生活]

原题:杭州南宋皇城小镇开镇修复历史肌理重塑古今风韵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杭州10月20日电(记者赵晔娇实习生梅芳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史学大师陈寅格如是说。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