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女控 > 仪态
智慧作业落实“双减”,助推教学提质增效(双特谈质量2)
baidu 2022-03-12 18:25:16
  “双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抓住课堂就抓住了质量的命脉。一起来看看这三所学校在课堂和作业设计上的宝贵经验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   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金香校长   “双减”政策下深度学习   课堂场域的统整与建构   2021年,“双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在解读“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减负提质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守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熟谙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而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成为双减实验策略校本化推进的关键所在。为了做好“双减”实验中的“大先生”,我们以群化思维思考如何在统整教育要素的过程中做好单元整体设计,守好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深度学习中实现课程-课堂-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育质量;如何在课堂场域中,创新形成一套具有校本特色意义与价值的课堂话语,从而在发现教育的大教育观实验中,构筑课堂的原创性与真实性,以充满张力与活力的实验表征表达具有未来属性的课堂政治力学。   一、单元设计—重构课堂场域的一个支点   二、深度学习—建构课堂场域的一项策略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一、 单元设计—重构课堂场域的一个支点   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杠杆 ,是重构课堂场域的支点。因此,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以项目研究的方式,一方面树立教学的整体意识,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内与学科间统整各种教育要素,立足学情与素养,设置课堂教学目标与作业设计目标,进行年级、单元、课时系统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另一方面,从整体上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在学科群、项目群、作业群、研究群的链接中,进行基于知识结构与人力结构的系统整体策划。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聚焦12 个项目研究主题,开展每周一校本教研与日常微教研,以群化思维在合作教研与特色教研中,实现交流共享,形成教师教研群体和而不同的教研特色,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统筹价值,为学生进阶式成长做好保障。   二、 深度学习—建构课堂场域的一项策略   钟启泉教授这样界定深度学习的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知识的习得,旨在发展广泛的技能、态度(能力),培育作为学习者的人格(人性)的成长。可以说,它是一种“立足于转换教学范式的学习观”。在对“双减”政策的教育理解与教育思考中,我们在发现教育思维课堂与项目研究的教育实践中,在主体性、协同性、对话性的抽丝剥茧中,确立以深度学习策略建构基于学生未来成长的课堂场域,在主体性的话语主体中,激发学生孜孜以求的学习欲望,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在习得、实践、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协同搭建的脚手架中,展开长跨度的挑战。   第一,以大数据支持精准化教学项目为抓手,聚焦学生“学”的主体性。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学校分析学生特质,明确学生潜能,尊重学生发展差异,在课堂场域中以哲学化的教育思考丰实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内容及策略,从宏观层面进行同一年级不同学科间的横向关系思考、不同年级整体成长要求的纵向系统思考;中观层面进行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情境-时间横向维度思考,以及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纵向维度思考;微观层面进行基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讲评等纵向执行思考,以及关于教学与作业、评价的横向关联思考,于整体观中做好课堂场域深度学习的管理系统探究;于细微处形成多元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深度学习管理实践路径。同时,我们深度分析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原著民的身份属性,在教学、作业与成长的协同观照中,高度发挥教育信息化的牵引力量与内生动力,依托“大数据驱动精准化教学云服务平台”项目,制定学生成长“档案袋”,以时间为成长维度,以分层教学、靶向训练、数据分析等大数据平台的有意思功能为载体,快速生成客观、全面、多维的有意义的成长大数据,并在多层的有意义升华与射线状延展中,与教师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提供重要且有价值的成长曲线参照,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焦点问题解决与成长服务订制提供关键契机,从而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提升提供切口。此外,我们在大数据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以信息化的思维探究“双减”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发挥的有意思与有意义的链接效应,以及把有意义建构在有意思之上的价值更甚。   第二,以项目研究支持课堂教学策略为载体,聚焦师生“研”的协同性。   崭新的课堂场域要求教师为每一个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并能诱发学习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教师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一种“协助者”的作用。因此,在“全员参与”的教育哲学与“有效学习”的建构主义表达中,以项目研究的深度实践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聚焦每一个项目研究目标,为同学们创设主题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使他们浸润其中,在交互作用下形成探究性学习。同学们积极发挥主体性与协同性,完成项目群式研究中的每一个研究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与反馈中,掌握每一个任务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中。同时,结合思维课堂与项目研究中养成的习惯与能力,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并确立课题,在思考与思维的时间中进行主题探究和合作探讨,创造研究型学习课堂场域,养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全面实现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均衡发展。   第三,以课堂话语支持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形成他者与“我”的对话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教与学是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运用多种多样的极其多层多维的沟通情境与沟通关系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沟通现象,教学沟通是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决定性变量相关,并同这些变量一起构成教学。因此,在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场域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形成一套具有发现教育特色的“倾听-反馈-激励”校本课堂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不仅在对话中阐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并使之理解,同时它也激励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给予学生情绪性的影响,而且在倾听每一名学生的困惑与表达,并在合作建构中理解彼此的主张与观点。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双减”落实与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将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秉承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深耕深度学习课堂场域的建构与创新,在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中,从“点-线-面-体”出发,在高质量的教育提升中,创新课堂教育主阵地,以减法的思维持续做好教育的“增”和“长”。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王英校长   智慧作业落实“双减”   助推教学提质增效   实施“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落实“双减”,意味着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作业质量。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以落实“双减”为契机,以优化作业设计为突破口,通过智慧作业的研究和布置,减轻学生负担,切实做到提质增效,做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学校最大的政治。   一、 聚焦课标,分层设计作业   二、科学设计,丰富作业形式   三、 尊重差异,基于大数据平台尝试创新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学校发挥教研组团队合作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推动学科作业研究,探索创新的作业类型方式,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一、 聚焦课标,分层设计作业   实验中学各学科备课组坚持在作业内容、数量、要求等方面,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课程目标要求,经过组内成员集体研讨,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制定学生作业。   英语教研组在作业设计中以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单元整体意识和创新实践意识。备课组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为导向,践行优化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理念,从听、说、玩、演、唱、读、写、看、思、辨等多方面入手,以内驱调动外驱力,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多样化的作业选择中体会作业带来学习成就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作业设置依据学生学习水平从低到高依次递进,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明确每个阶段学生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将作业分为基础夯实型(如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核心语言点的练习)、发展提升型(如英文报刊和原著阅读以及阅读导图或读书报告等)、融合实践型(如冬奥冰雪活动的英文介绍,英语戏剧表演等)三个层次,让作业成为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   二、 科学设计,丰富作业形式   丰富作业形式,除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书面作业外,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除书面作业外,编制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逐步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根据年级特点进行作业设计。初一年级为学生设计少而精的预习作业以平稳过渡,在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课后作业注重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初二年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在进行名著阅读任务时,学生组成阅读探究小组,确定必读名著篇目的阅读主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完成“阅读—质疑—探究—形成阅读结论—获得阅读体验”的高维度阅读能力训练。初三年级各班布置各具特色的大小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教研组三个年级在针对学生的数学作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工具,建立“作业多维细目表”,提升对作业题的认识水平。通过备课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经历布置作业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备课组的作业设计水平。   三、 尊重差异,基于大数据平台尝试创新   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设计分类作业,包括必做作业+鼓励性作业+选做作业+ “我设计”作业等形式,加大作业的弹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日益成熟的网络及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疫情和“双减”的大背景下,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中正逐步凸显出优势。   为提升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解决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真问题,基于前期教研组作业设计研究基础,学校以“减负提质”为契机,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精准分析的作业设计。学校以初一年级为试点,辐射带动其他年级,并借助大数据因材施教。在分院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目前学校初一年级将 “大数据精准教学云平台” 专业APP引入课堂,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得出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后,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的精准练习。   以下是运用“大数据精准教学云平台”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初步尝试,作业内容为七年级上英语第 12课的课后练习,知识点涉及本课的核心语言表达和语法。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1. 布置作业:根据当天教学内容在作业平台的题库里挑选合适的练习,打印、发给学生。   2. 批阅作业:收集作业后,教师手动批阅。   3. 扫描作业,收集数据。将批阅完的作业放进专用的作业扫描仪器,快速收集作业数据。   4. 数据分析,由信息平台完成。   l 班级总体情况   l 学生个体情况   5.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重点讲解难点,提高讲解针对性,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利用错题集,累积班级错题集,为后续的巩固复习提供依据和资源。   目前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云平台”开展作业设计的课题还在研究和尝试阶段。实验中学计划下学期开学初,初一年级将全面使用大数据AI作业本,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判完主观题部分,所有的客观题给机器判卷,通过机器扫描将答卷情况上传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统计出全班作业中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及每位同学的正确率,这样再结合教学反馈,老师根据大数据结果,就可以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从而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减的是学生负担、增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未来,实验中学全学科备课组、全体教师将继续在优化作业、落实“双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根源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做好校内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为学生准备未来!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   张文凤校长   依托课例研究   提升育人质量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抓住课堂就抓住了质量的命脉。作为一所在2008年6月才成立的新学校,我校教师平均年龄一度不足30岁,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年轻学校。这些青年教师责任心强,追求上进,但是由于缺少切实的教学指导,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会感到茫然、手足无措。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人数的增多,单靠教学干部的听评课已经远远不能指导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了。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构建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团队成长”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而且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生态成长。   起步阶段:引领趋同,构建有效模式   发展阶段:共享共荣,让人人都优秀   成熟阶段:自主创新,让团队“美美与共”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我校的课例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引领趋同,构建有效模式   起始阶段大概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我们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1.“请高手过招”,建立课例研究专家团队   俗话说,“和高手过招,你也就成了高手。”我们把眼光放在了更高、更远处,在北京市内“网罗”志同道合的学科特级教师,建立学校课例研究的专家指导团队,其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对于有的专家,我们甚至“八顾茅庐”,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支稳定的专家团队定期走进我们的课堂,和教师们一起备课、听课、评课。 专家课例指导是非常有效的专业成长形式,也成了最受教师欢迎的校本培训形式。   2.完善流程,构建课例研究运作模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的资源优势,我们设计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团队成长”模式流程图,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流程:1个人备课——2集体备课——3试讲(同轨班级一)——4专家听课评课(授课教师班级)——5修改教案——6复讲(同轨班级二)——7形成教案、课件——8入资源库。其中,专家来校进行课例指导只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多的研究是教师平时在教研组内完成的。每次专家来校,组内成员共同参与整个流程,这样受益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   这种模式在刚开始实施时遭到了教师们的抵触。其原因有二,一是模式中的“2集体备课”“3试讲”“4专家听课评课”“6复讲”环节,教研组内教师都要全程参与,而且有时专家到校的时间是随机的,教师要频繁调课,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二是我们聘请的专家工作严谨、语言犀利,教师有畏难情绪,每次要确定主讲教师都非常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进行通识培训,让教师明晰: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因为它和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任何成功的背后都要有辛勤的付出,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此外,再加上学校绿色成长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教师们慢慢地转变了观念,开始静下心来围绕课堂进行研究。   另外,我们针对教师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每个学期初,我们就和专家定好每个月来校的具体时间,提前将课表调好,减少临时调课;合理协调专家,让组内每位教师每学期只有一次讲课的机会,不给他们增加过重的负担。由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团队成长”模式步入了正常运转轨道。   二、发展阶段:共享共荣,让人人都优秀   发展阶段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智慧共享   课例研究的教案、课件凝结了专家和教师的集体智慧,这些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共享,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办公系统中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每到学期末的时候,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打包上传本学期的课例研究成果。十余年下来,我们的教学资源库容量逐渐丰富,分年级、按学科存放,教师们可以自行下载,适当修改后使用,这大大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成本。   2.培训教研组长,带动团队发展   这种模式的运行也使学校的扁平化管理有了依托,学校教学的管理、评价都下移到了教研组,使得教学干部能够有精力人人兼课,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引领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长的遴选非常关键,他们必须精业务、肯奉献、情商高。学校赋予教研组长更多的管理权力,并通过国内外的高端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滋养情怀。这些教研组长多为年轻人,有的工作三年就担负起了同轨九个班的教研管理任务。他们思路清晰,有干劲,有闯劲,很好地引领了教研组的发展。这些教研组就像一块块拼图,拼就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优质、均衡。   3.搭建多种平台,激发每位教师   我们尽量为教师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力求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校内每年一届的“绿之杯”、“蓝之杯”、“翡翠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涵盖了所有任课教师。对于校外的赛课、展示活动,我们不求第一,只求练兵,教师轮流参加,让每个教师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们深知:只有每个教师都优秀,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任! 辛勤的付出带来回报,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而这份收获的喜悦又成为他们专业提升的新动力。   此外,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调研、改进,尝试让教师突破年级界限,跟定一个专家,在学段内进行研讨、交流,这也是后来学校教学工作坊的雏形。   三、成熟阶段:自主创新,让团队“美美与共”   由于前面两个阶段走得非常扎实,因此从第四年开始,课例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研组内的常态教研方式。教师们发挥聪明才智,不断自主创新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互相启发,分享收获,解决问题。   1.量身定制,成立学科教学工作坊   这时候,一部分发展快的教师慢慢地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课例研究模式,他们提出了新的需求:“量身定制”。   依据他们的想法,学校在延续原来课例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又专门为这些教师设计了凸显“主题研究”的学科教学工作坊,即教师们可以依据课例研究主题自主结成小组,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如有的研究散文教学,有的研究学生倾听能力,还有的研究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学科知识等。教师们由被动参与到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注重推出校内名师,努力实现由外引到内培的转变,目前已经有几个学科教学工作坊是由校内教师来主持。   2.自主创新,丰富课例研究形式   在课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各个教研组还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地对上述流程进行适当的环节调整,从而对新任教师的成长产生更大的影响,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磨刀石”。各个教研组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创建性的活动,从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到自主研发接力课、主题课例等,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始终不离开课堂做研究,始终不离开团队谈发展。教师们在“以课例为载体的团队成长”行动研究中,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乐于创新,不断积累提升,提高了专业水平,逐步达成了自身的个性发展需求。如今, 学校市、区级骨干教师在任课教师中的比重由原来的13.0%上升到了31 .1 %,学生的成长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