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女控 > 仪态
你上你也行!换我们任何一个人当皇帝,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
baidu 2022-03-17 20:17:47
  原标题:你上你也行!换我们任何一个人当皇帝,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   (托雷斯老哥算是“你行你上啊!”的第一人了)   不管是体育电竞还是娱乐影视,当我们对某些演员、球员或者公众人物发表批评和个人意见时都特别容易被别人回怼“你行你上啊!”咱们先不讨论这句话的逻辑漏洞(直接剥夺了大家的批评权利),不过某些情况下这句话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咱们属于外行,对专业人士指手画脚多少显得不太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和水平实力。   这句话其实同样适用于历史圈,您别看论坛贴吧里历史爱好者们评点历史人物,数说是非功过说得唾沫四溅,头头是道,好像自己穿越过去个个都能功超秦皇,略胜汉武。其实我们不过是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开了天眼而已,真要让我们两眼一抹黑来到未知的历史,我们做的估计还没别人好。   朱棣是个英主不假,但只用区区三年时间就从北平一隅发展到坐拥天下,除了自己能力出众,朱允炆的各种昏招迭出也是重要原因,可以说靖难这场相声除了朱棣逗哏逗得好,都不如说朱允炆捧哏捧的妙,盘点一下建文帝在靖难过程中的那些个让人令人窒息、丧心病狂的骚操作,我们真的可以说:我上,真的行!我要是当皇帝,真的会比他要强!   (等到建文帝登基时,他惊恐的意识到藩王叔父们势力发展的太快,已经成了帝国尾大不掉的威胁)   但削归削,朱允炆同志却是手忙脚乱,顾头不顾腚的削。   (事实证明, “推恩令”是最柔和、最安全的削藩方式)   事实证明像“推恩令”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削藩方法最安全,既不影响宗室感情又达到了削藩目的,让王爷们吃哑巴亏还没有理由拒绝,也有大臣向皇上建议:“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大哥,咱们慢着点、悠着点来,既不落下任何口实,又实现了削藩的目的,岂不美哉?   朱元璋刚死,自己尚未继位便宣布“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次年继位后(已经是建文元年)因为削藩“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一个亲王自焚而死,四个亲王废为庶人,流放边疆,大哥,您这不是削藩,您这就是把人家往死路上逼啊!这不是给了朱棣口实让他造反么?   (宁王朱权驻扎大宁,麾下有朵颜三卫等数万铁骑,实力在诸侯王中数一数二)   其实王爷们水平层次不齐,真要发狠弄死几个估计他们也只能口头上抗议一番,但藩王里总有几个出色的,也有人不愿意当待宰羔羊,燕王朱棣驻守北平,“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宁王朱权更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真要削藩,其他王爷可以往死了弄,这两位您可得谨慎处理。   (卓敬早就意识到朱棣野心不小,他建议朱允炆用“釜底抽薪”之策一劳永逸将朱棣解决,可惜建文帝并没有听从)   干翻了几个简单的,接下来就轮到硬钉子。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朱棣可不是吃素的,干脆扯起靖难大旗,爷反了!其实对朱允炆来说,朱棣造反也不不要紧,别看朱棣后来是靖难成功,但在起兵早期只占据北平一地的他根本没办法和朝廷抗衡,只要朱允炆不作死不浪,平定叛乱并不是难事。   可惜事与愿违,朱允炆浪也就罢了,要命的是他信任的猪队友比他还要浪,朱棣想不赢都难啊!   (黄子澄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忠心,其他简直一塌糊涂,但这样的人却被朱允炆引以为心腹并言听计从)   首先向大家介绍猪队友之首:黄子澄。这位爷的丰功伟绩历数如下:其实最初朝廷削藩的主要对象就是燕王朱棣,兵部尚书齐泰就主张直接把朱棣废了不就完事儿了?黄子澄不同意,表示要削大家一起上,不然只削朱棣师出无名啊!—“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得,黄先生这一招算是把所有诸侯王都给得罪了,关键是朱允炆还听进去了。   这还没完,朱元璋死亡一周年纪念日,按理来说儿子们应该来南京上坟拜祭,可朱棣心里有鬼不敢来,于是让三个儿子来扫墓,齐泰表示这是大好机会啊,咱们把这三个人扣为人质,朱棣不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么!黄子澄说,哎呀,咱们不那倒不如还回去麻痹朱棣......大哥,您都削了几个诸侯王了,他朱棣逃得了?这蛇哪还用惊啊!但朱允炆又听进去了—“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但黄子澄最骚的操作就是向建文帝推荐了另一个猪队友李景隆,直接葬送了朝廷将近百万大军......   (身负君恩的李景隆,可以说朱允炆这辈子毁就毁在他身上了,可不管他怎么坑朱允炆,年轻的皇帝都对他不离不弃)   李景隆同志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出身,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个牛人,他追随朱元璋平定江南,讨伐北元,是大明仅次徐达的军事天才。可惜李景隆没有继承到他老爹半点军事才能,吹牛逼倒是挺在行,朱棣起兵靖难后,朝廷最初指派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镇压,不过耿老兄擅守不擅攻,很快就在真定吃了个败仗。朱允炆毕竟是个年轻人,听说耿炳文吃了败仗就沉不住气想着换主帅。而黄子澄就推荐了李景隆,说这小子是将门之后熟读兵书,一定能为陛下分忧。   趁着朱棣奇袭大宁夺取宁王朱权兵权,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奔北平。但李大将军嫉贤妒能,昏庸无能的特性很快就展露的一览无遗,他先是怕破城首功被夺走,让已经攻破张掖门的都督翟能暂缓攻城,结果等这小子慢慢悠悠赶来时北京的燕军连夜向城门缺口堆木泼水,把北京打造一座钢铁冰城,再想攻城就没这么容易了。   得,慢慢磨吧!   (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大军,以五倍以上的军力优势和朱棣作战,结果屡战屡败,其军事能力之低简直令人发指)   李景隆的丰功伟绩让他的“伯乐”黄子澄都看不下去了,痛哭流涕请求皇帝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可朱允炆还是选择相信李景隆,竟然没追究其任何责任只是免职了事。—“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帝始诏景隆还。黄子澄惭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   真爱啊!   很快燕王朱棣打过长江,兵锋直指南京,这下建文帝慌了神,也别想着削藩了,讲和吧!被建文帝寄予厚望派遣去朱棣军营讲和的人正是李景隆......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朱允炆如此信任(甚至可以说是迷信)李景隆,即使这小子把朝廷的百万大军给败了个精光朱允炆依然对他不离不弃,我严重怀疑朱允炆是不是被人下了降头,但凡带点脑子的正常人都不会相信这个猪队友好吧!   (最后李景隆还卖了朱允炆一波,直接开门向朱棣投降)   李景隆非常感动,于是在求和被朱棣拒绝,燕军发兵进攻南京金川门时二话不说就和谷王朱穗一起开门投降,把朱允炆卖的干干净净......有了这样“默相事机之功”,这位饱受建文帝信任的大将军在朱棣继位后竟然被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其荣耀甚至超过了跟随朱棣靖难的诸位功臣!不得不说李景隆仗打的一坨狗屎,但站队的能力可真是天下无双,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朱允炆却对他推心置腹,视之如股肱!您说说这是头铁还是脑子出了问题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朱允炆是个温和,仁善甚至有点读书读傻了似的人物)   翻译过来就是啥意思呢?打仗归打仗,你们可千万不能伤害我的叔叔啊!   (看朱棣的表情,有本事你来杀我啊!朝廷将领们:我们不敢!)   有了皇帝的这番叮嘱,将领们当然遵从,于是在战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奇观“三月辛巳,与盛庸遇于夹河,谭渊战死。朱能、张武殊死斗,庸军少却。会日暮,各敛兵入营。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有了朱允炆的这块“毋使负杀叔父名”免死金牌护身,朱棣竟然能够大摇大摆的穿过朝廷的军营,而将领们则“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大摇大摆的离开,甚至发展到后来,但凡遇到败仗、退兵朱棣都主动断后,一个人掩护一支军队撤退,这阵势没见过吧?“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大哥,我们这是在打仗,这时候你显摆什么妇人之仁?真要心疼你家四叔直接把天下让给他不就行了呗?打又不能打,杀更不敢杀,摊上这么个主子,估计麾下的将军们想死的心都有了!   咱们不讨论朱允炆的治国水平和能力,但单就靖难里他的这些表现,真不是我吹牛,要我上真的比他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