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手册 > 健康 > 健康宝典
太极拳教程 练习太极拳的内外三合
吕振霞 2016-01-11 16:15:00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练习太极拳要求周身一致。太极拳的好处是疏通经络,促进身心健康。研究太极拳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太极拳有内外三合,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练习太极拳的内外三合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一动无不动,通过练习的太极拳能调节身体协调性,达到延迟衰老的效果。

  一、肩与胯合

  肩与胯合是太极拳术中根节与根节相合相系的一种代表,它讲究肩与胯合于一条直线上,并有正斜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线,太极拳称它为“四正劲”。

  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太极拳称之为“四斜劲”(又名“四隅劲”)。

  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掌握螺旋缠丝的特点,其它动作可在螺旋缠丝的基础上运动,做到粘连相随。

  陈式太极拳动作以弧形和曲线做画圆圈为表现基础,体内劲路以《河图》《洛书》中的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数,按八卦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方位的爻位变化为依据,纵、横、斜、正互相综(卦)、错(卦)交织着,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

  内含勾三、股四、弦五运动方式借于人体,劲路按照依次连三方和隔次连三方及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运动方式,促使内劲在体内串宫换位,形成了肩与胯合的表现。

  综卦为圆,错卦为方,肩与胯合中的双肩、双胯相吸相系与相互传递的方式符合太极易理中巽兑相综、震艮相综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符合震兑相错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符合巽震相错之爻卦变化。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缓慢的有氧运动,在练习中,要求心静体松,体会高山流水的感觉。

  按《易经》中的术数变化角度来看,由于双肩或两胯的相系相连及相照相合,双肩与双胯之正中间形成一条横向穿叉往复运动的传递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勾三”借助于人身。

  在左(右)肩与左(右)胯相合时,肩井穴和气冲穴之间合出一条竖直不偏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股四”借助于人身;再有左(右)肩与右(左)胯相合时,由上到下,由左(右)到右(左)食出一条斜线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弦五”借助于人身。

  由此不难看出,(易经》术数中所讲究的是综卦为四,错卦为方,肩胯相系结合的旋转,则是综、错之卦借于人身的体现,形成了陈式太极拳运动中术数变化和画弧走圆的基本概念,也是太极拳中方圆相生的规律所在。

  二、肘与膝合

  外三合中的肘与膝合,是太极拳中中节与中节相合的一种代表。在太极拳运动中,以腰为主宰,要求肘关节与膝关节不但上下呼应,还要求肘与膝相合相照、相随相连,以利于周身的环抱和协调。

  太极拳讲究一动周身无有不动,因此,在旋转过程中,肘与膝的旋转必须一致。一致的表现在于肘部曲池穴和膝部内虎眼的气机打旋同步进行,这是中节与中节相合的关键所在,学练者不可不知。

  三、手与脚合

  陈式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注重劲由内换、劲力协调连贯。节节蛹动,传递贯串,以腰为主要动力,形成根节催(肩胯)、梢节领(手足)、中节随(肘膝)的运动法则,引导内劲出入有序,连绵不断。

  详而推之,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是: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领劲。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梢节领劲的原理。

  所谓领劲,指的是劲领起即可。犹如骑自行车和两轮摩托车的手把那样,双手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就是动力(催劲)自后向前,待动力催到前方(梢节)时,自然会出现一种领劲,使其劲随着意念设定的方向而运行。

  太极拳的特点

  1、刚柔相济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太极拳教程 浅谈太极拳的七大奥妙之处


  太极拳的特点是灵活变化,太极推手和技击皆是人们练习的目标。修炼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的养生和医疗保健作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在太极拳上发现了医疗保健作用。人们练习太极

太极拳预告片 提升太极拳更高境界的方法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练习中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拳理拳

太极拳预告片 太极拳中无极桩练桩境界

  太极桩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其中无极桩最具有代表性。初学太极拳首先要从桩功入门,从桩功中找到

太极拳教程 初学太极拳的七个动作要领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习武并非一日促成,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心静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