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河北人为什幺缺乏省籍意识?
进-景行 2015-12-15 10:40:57

河北人为什幺缺乏省籍意识?

撰文/单之蔷

冀围京津、京津夹冀,京津冀三者之间注定纠缠

河北省地域版图的独特性(或者可以说包容性)在地图上最易体现。看河北一个省的区域范围图,可同时获得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图信息,因为河北省版图内嵌入了北京、天津两大中央直辖市,两市接壤但不完全相连,中间又再次出现河北,这样复杂的行政区划关系世界难见,也注定了京津冀三者之间的纠缠。对于河北来说,环京津二市的格局大大削弱了其省内空间联系的整体性,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沿海,河北省东临渤海的海岸线也是不连续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三省市地域版图的独特关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定会对中国的经济版图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方感可以分出层次,有对一个村庄、一个小镇的地方感,有对一个城市的地方感,还有对一个省的地方感,可称之为“省感”。河北人虽然对家乡感情很深,很依恋,这从那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但是河北人对于整个河北省却形不成整体意识。我们知道比国家低一级的是省级行政区。如果在国家层面上讨论问题,我们大都有“省籍意识”,即在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哪一个省的人。在网络上省籍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地域攻击从反面证明了省籍意识的存在。

一位河北作家这样写道:“跟其他兄弟省份相比,我们河北人有这样一个尴尬境遇: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同乡会组织,却几乎没有‘河北同乡会’;现实中,我们甚至说不清‘河北话’、‘河北菜’的概念。”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先生说:“说起山东人、河南人、山西人,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性格判断(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河北人,外人却很难有清晰的印象。”我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说法:河北人形象模糊,几乎没有特点。

为什幺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从地图说起。拿来一张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图,抛去那些无关信息,你会看到,就一个省的空间而言,河北省的版图太奇了:没有中心,呈半环状环绕着北京和天津。若说河北版图没有中心似乎也不对,它有一个心——由大厂、三河、香河组成的简称“大三香”的地方,但这颗心却被北京和天津包裹,竟没有血脉与河北相连。这块“大三香”,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飞地。不明就里的人,一看地图会觉得河北真厉害,竟然在北京和天津的境内开出一块飞地来。其实恰恰相反:原本“大三香”是和河北连在一起的,但是北京和天津不断地把河北的县划为己有,最后剩下的就是“大三香”这一块。北京这幺大是因为它不断地从河北要水的结果,从河北要水的最好方式就是连水库一起要来,原属于河北的几个县划归北京,主要是因为它们有水,有水库,如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平谷海子水库、延庆官厅水库。“大三香”之地因为没水,所以剩下了。

要想让生活在这样版图下的河北人有“省籍意识”很难。省籍意识的形成要有一个核心,靠这个核心把有关这个省的自然和人文的一切凝聚起来。这个核心理所当然地是省会。但是河北的省会总是搬迁,从民国初年到1968年的50多年时间里,河北的省会搬迁了有11次之多。北京、天津、保定都曾做过河北的省会。一个省的省会如此频繁的搬迁,最后落脚在太行山脚下的一隅,让河北人怎幺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省会,这个省会又怎能形成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很难想象张家口人、承德人、唐山人把情感的寄托越过北京、天津放到石家庄去,也很难想象被北京和天津包围的“大三香”人,和外界的联系,不是指向北京、天津,而是石家庄。环北京、天津周边的河北人都想成为北京人、天津人,都希望这两个直辖市把他们接纳。燕郊人在写信的时候不写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而是写“北京东燕郊”。

河北省会变迁图(绘图:孟凡萌)

1.清顺治十六年— 雍正七年(1659—1729 年),直隶省巡抚驻大名府(今大名县),1729 年保定直隶总督署竣工后,“省会”迁往保定。
2.清雍正七年—民国二年(1729—1913年),直隶总督、巡抚均设于保定。1870—1902 年,夏季在天津办公,到1913年,直隶首府正式迁至天津。
3.1928 年10 月,国民政府改河北省为直隶省,并将省会定在北平。
4.1930 年10 月,河北省政府从北平迁至天津办公。
5.1935 年6 月,河北省政府从天津迁至保定办公。
6.1945 年11 月,抗战结束后初期,河北省省会设在北平。
7.1946 年7 月,河北省政府机构从北平迁回到保定,保定重新成为省会。
8.1947 年11 月,内战期间,河北省会从保定又迁回到北平。
9.1949 年7 月,中央人民政府定河北省会为保定,河北省人民政府随即于8月成立。
10.1958 年2 月, 河北、天津行政合并,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11.1966 年5 月,冀、津利益矛盾重重,保定又一次成为河北省会。
12.1968 年2 月,河北省革委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成为河北省新省会,并延续至今。
注:1937 年9 月—1945 年,河北省政府四处流浪,机构先后设在大名、洛阳、郿县、北平、保定、西安等地办公。

这个区域最深的裂痕在心里?河北人的省籍认同出了问题?

这个区域出现了四种人: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外来人。过去我还不知道,现在通过研读大量资料,我才知道了河北人、天津人、北京人,虽然空间距离很近很近,但是他们情感距离却很远很远。北京的高速路到了燕郊虽然就差几百米,却成了断头路;北京修建那幺多的地铁,但就是最应该修地铁的燕郊没有地铁,因为那属于河北。这个区域的人深陷在行政区划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燕郊被称为“睡城”,它在河北地界,属河北管辖,但这里住着的大都是在北京城里工作的白领。每天早晨和晚上大约有几十万人潮汐一样来往于北京和燕郊。这个区域还有像北京亦庄、天津开发区这样让外地人工作的地方,但是他们在这里找不到家。

亦庄不缺房子,但那不是在亦庄工厂打工的外地人能住得起的房子,在格林小镇、大雄城市花园、鹿鸣苑等高端小区中,住着的是开车去北京城区上班的高级白领。

思想家对现代工业社会有着深刻的批判,指出现代人最悲催的是工作与消费分离,生产与生活割裂,即人对工作本无兴趣,为的是挣钱消费,用8小时的异化劳动,换来休闲和假日。其实比这更悲催的是工作地与居住地长距离的分离,家仅仅是远离工作地的睡觉的地方。

地方给人以归属感,归属感首先是身份认同。一个人在家乡或者家中,他的身份是明确的,是得到他人认可的。这种身份的认同造就了一种亲切的归属感。

身无定处,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惶惑。人渴望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希望知道自己是谁,希望自己的身份被接纳,找到自己的归属。每个人都想在地球上找到一个舒适的家。

这个区域本来就在一省之内,空间距离并不远,但是行政区划却让人有咫尺天涯之感。何时能取消行政区划的隔离,或者设立高于京津冀的一个“大首都”行政区,那可能会让河北人、天津人、北京人都找到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


有这样一个群体,钟摆一样往返于北京与燕郊间

燕郊作为京东市区之外的河北小镇,是河北离天安门最近的地方。距离的优势和远低于北京的房价,让几十万在
北京工作的人,选择住在这个小镇,职住的分离导致每天数十万人钟摆式地往来于北京与燕郊之间,燕郊这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终却以“睡城”而闻名。清晨天未明,燕郊上班族的队伍已排成长龙等待进京(上图)。傍晚天渐暗,离京的队伍规模依然庞大,一部分人选择从郎家园公交站返回燕郊(下图)。
摄影/刘飞越

城市群不仅仅是城市连接成片,更重要的是人的连接,人的身份的融合。当这个区域再不分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外来人了,当这些身份的壁垒消除了的时候,那样的城市群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需要城市群,因为我们希望生活得更美好,希望“诗意地栖居”,人生的意义不是GDP,也不是成功和金钱。

在城市群中,自然界要有其应有的地位,森林、灌丛、草地、河流、湖泊……林中的动物、空中的鸟、草丛中的昆虫、水中的鱼都应该是城市群的一员,人类既然有力量建造起连绵的城市,难道就没有能力把失去的自然界再重新呼唤回来吗?

后发优势,让我们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西方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因为中国后发,看到了这是不应重复的路径,然而非常遗憾,今天北京的雾霾与上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的黑雾何其相似。西方的城市群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城市空心化,逆向的迁徙过程。社会的思潮在变:从崇尚标准化、统一性的现代化城市开始了追求独特性、多样性、更具“地方感”的居住空间。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不应该再走一遍西方城市已经走过的路吧?


大气污染,夺走孩子关于蓝天的记忆

2014年各月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的城市中,河北城市上榜次数最多。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工业的迅猛发展,让河北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图为邯郸市,烟囱林立,触目惊心,工厂与住宅区之间几乎没有一墙之隔。浓烟之下玩耍的孩童让人感觉当地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空气状况。其实,他们一定也是无奈的。摄影/卢广|绿色和平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周年纪念

一周年纪念分三个篇章记录我们的幸福相遇虐甜蜜一路走来有说有笑有苦有甜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的爱开始篇其实

新一轮银行业危机到来

新一轮银行业危机到来2015-12-15黄生黄生看金融一天一件全球金融大事深度分析,百万金融高净值粉丝关注,不

从2015年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看中国的科技实力

从2015年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看中国的科技实力作者:@中科大胡不归 2015年12月11日,欧洲物理学会(Institut

画壁 /蒲松龄 节选自聊斋志异

【今日翻阅《画壁》原文,再次重申作为编剧有一枚丰富爆炸好脑洞的重要性,生生把皱巴巴的情节扯出鬼的精神

80年代古树黄片砖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