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女控 > 彩妆
辩论的胜利(辩手篇)
baidu 2022-04-15 14:31:09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有两点,   一是尝试提供一个帮助辩手思考自身成长的宏观视角,从而更有目的地参与辩论活动;   二是在汗牛充栋的各种新手指南中间理出一条主线,从而避免少许邯郸学步的蹉跎。   以健身减脂来类比,本文属于一个基础指南,但不包括具体的训练计划或者食谱。考虑到每位辩手的个人条件与所处环境的差异,还请自行确定训练计划或食谱。   希望读者(尤其年轻辩手)能够通过本文获得一些启发,并理解辩论的成长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但有规律可循的过程,并能更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辩论资源。   成长是一件他人所不能代替完成的事情,即使在辩论环境再好的学校、你的教练再厉害。   正文   对于辩手来说——无论你是何种水平层次的辩手,辩论的胜利是成长的胜利。   对比教练篇关于管理的讨论,上面这句话看起来更接近废话,但也是一句准确的实话。   我没有能力做出一个类似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一样的东西,把这种成长量化为更具体的指标,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整理出一个可自行对照衡量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这项工程稍显庞大,不是个别人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工作。但这不妨碍我根据过去培养辩手的经验,总结出若干方面的注意事项。   这里同样参照教练篇中的体例,我把所理解的辩手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划分为五个方面。也同样为了便于记忆,我把这五个方面记为:学术(Academic)、技巧(Artistry)、理论(Theory)、阅历(Experience)和人格(Personality),简称PETAA模型(臭美脸x2)。   “   一、学术(Academic)   ”   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199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的论文,分析了刻意练习对专业学习的作用。这篇论文的结论后来演化为了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   在不讨论某些严苛定义的情况下,“学术能力”和“辩论能力”是高度重合的。他们至少都包含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检索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所以与相当一部分辩论人所理解不同(或者说可能没有这么考虑)的是,辩论训练本身不仅不应排斥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甚至反过来,专业学习可以服务于辩论的训练,反之亦然。为了避免低水平的学术学习和辩论练习相互抢夺辩手的精力和时间,我建议所有辩手在低年级时先关注和掌握最基本的学术能力。   不论一个学校是否有良好的辩论培训,一个学生都仍然可以从学术练习中获得对这些能力的系统性的锻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学术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学,其辩手的成长速度所能达到的高度在相当程度上会优于其他高校——请注意,此处我排除了辩手生源素质的这个变量。   当然,这仅仅是讨论辩手本身在相关能力上的提高,至于这些能力是否能最有效地被运用于竞赛辩论,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详见教练篇。   所以,辩手就自身成长所应重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能够专注于现有的学术学习,而不要把参与辩论活动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我不太欣赏因为辩论而荒废学业的情况(当然实践中不排除有些情况下学校所提供的学术教育环境确实很糟糕)。   除了学术能力,专业知识本身也对于辩论有所裨益。它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专业知识是一种包含结构性知识的系统,而结构性知识本身具有可迁移性。以法学为例,诉讼证明的结构性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运用于构建辩论证明的知识结构。因此,专业学习中对于结构性知识的习得有助于在新的领域(辩论)更好地建立知识结构。   (2)很多专业知识本身即可用于辩论。法律和经济相关的知识是最常见可用于辩论的知识,除此之外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美学等也是辩题论域的常客。而即使是数学、物理学等理科类知识,在类似于涉及博弈、统计、解释客观世界等很多情况下也都大有用武之地。教练篇里我还提到了关于专业知识和辩论理论的结合问题,可以参考一下。   “   二、技巧(Artistry)   ”   毋庸置疑,辩论中大量的技巧都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才能掌握。   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按照专业学习那样,把所有技巧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但在实践中,这不太可行。以大学生辩论赛为例,应该几乎没有哪个学校可以做到,让辩手用整个大一学习陈词、整个大二用来学习提问与回答、整个大三用来练习自由辩论,到了大四再开始打比赛。甚至即使我们把这个周期压缩一半,也不具有可行性。   这样的方案虽然在培训和参赛上不具有可行性,但从辩手自身的学习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可能。考虑到在所有用于辩论的时间中,由教练主导的仅占一小部分(尤其年级升高之后),每个辩手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当然,这个计划的执行周期可能会比你实际的辩论生命要长。   因此,按照辩论中各种能力的基础性,我们可以大致排序如下:   *阅读(包括听和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逻辑分析/推理能力   *表达能力(书面和口语)   *提问和回答的技巧   *检索能力   *辩论理论知识的运用   *其他竞赛相关能力   我没有把立论作为一种能力放在其中,因为立论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立论水平的提升实际上是前述各类相关能力提升之后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整体结果。同时在排序上,我所考虑的主要是华语辩论的常见赛制下各类能力的发挥,如果要按照特定的比赛形式比如政策辩论来讨论,需要重新排序。   虽然暂时没法给出一个更细分的目录来,但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能力的培养分为若干阶段,各位辩手可以参照这些阶段来考虑是否需要着重加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说明,我在修订本文时删除了对各阶段能力的描述,因为这些描述实际上不够具体且可能有误导性):   1、初学者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观看经典的辩论视频、进行大量基础的技术训练、参与对抗性较低的练习赛事。   2、普通辩手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观看优点突出的辩论视频、提高基础性训练的要求、参与各类正式比赛、完整地学习辩论理论知识。   3、优秀辩手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观看各类辩论视频(包括烂比赛),分析和评估双方立论、攻防设计的优劣,研究其中的优秀技巧并模仿练习;现场观摩大型赛事(最好有教练实时解说指导);针对个人不足进行专项性练习,在个人能力较强的方面寻找进一步提升的练习方法;学习和比较不同赛制、不同辩论理论,构建对于比赛和辩论理论的宏观理解,尝试不同赛制、不同辩位,尝试参与高级别赛事并认真备战;尽可能担任辩论比赛评委并认真评判   4、杰出辩手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多参加高级别赛事;担任教练和高级别赛事评委;其他我也不知道,嗯。   “   三、理论(Theory)   ”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将理论孤立地拿来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主流辩论理论的一些基本观念、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辩手的培养和日常训练。作为初学者来说,不需要特别全面地了解这些理论(也没有能力判断对错),而只要完成学长姐、教练布置的训练和比赛任务即可。   而随着辩龄的提升,对于辩论理论的了解、掌握和运用则开始占据一定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辩论理论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辩手纠正错误的认识、习惯,并进而帮助辩手突破在技术方面的瓶颈。   有关辩论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历史性知识、有关辩论赛本身的理论、其他涉及世界观的知识和思想。   1、历史性知识   竞赛辩论的发展具有历史性,而关于辩论的历史性知识则包含了两个部分:关于竞赛辩论的发展历史、伴随这一发展历史所形成的相关竞技性学说。   鉴于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缺乏足够严谨的学术性研究(主要指华语辩论),因此它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辩论人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其中有关电视辩论相关的历史,曾经由朱涛进行过梳理,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各地辩手、评委加以补充和修正;有关奥瑞刚和政策辩论的历史,由台湾辩手进行过传播并由大陆的政策辩论爱好者如吴家麟做过一些相对系统的整理。同时包括夏惟桐在内的大陆辩手也对近些年(主要是国辩停办之后)的历史进行过一些简单梳理。   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这部分历史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没办法做到足够严谨和精确,因此相对广泛地了解即可。我的友人马萌先生喜欢做一些记录历史的工作,不过目前写的都是一些轶事和趣闻类的作品,让我们不妨期待一下他有一天突然拿出一本类似于华语辩论编年史之类的著作吧。   从辩手自身成长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余力在现成的资料外自行学习和研究,比如考察一下华语辩论领域曾经发生的一些论战,对于理解相关辩论理论和当下的评委口味会有不少帮助。   2、有关辩论赛本身的理论   华语辩论领域,自诩为理论的学说可以说繁不胜数。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足够权威和系统的基础性理论。11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调侃大部分流行的学说 最好的武功 - 【人人分享-人人网】(阅读可能需要登录,以后有空我会把人人网的文章整理出来),大致意思就是任何理论本身应该重视科学性和实践性,而非炫酷的表述。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大概可以把所有的“辩论理论”分为三类:系统性的基础辩论理论、与辩论相关的学科知识、技术经验及个人感悟。   (1)系统性的辩论理论   在我所接触到的范围内,最系统性的辩论理论应该是政策辩论及以政策辩论理论为基础的一些衍生著作。   其中,吴家麟校议的 辩论与论证(传送门 关于政策性辩论)当属比较典型和权威的作品。而台湾的游梓翔、温伟群老师所撰写的一些相关读物如《认识辩论》、《批判·思考·辩》等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大陆虽然有一些学者撰写过相关的论著,但凭心而论其系统性仍显不足。当然,有余力的情况下不妨一读,也可以增进思考。   而其他一些教材类的作品,则或者属于本部分第三类的内容,或者仅仅是粗略地将部分系统性理论与实战指南进行了粗略的混合,虽然具有可读性,但在系统性上是严重不足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学习系统性的辩论理论可能存在困难,可以从各种更流行的教材类内容看起,或者寻求高年级学长姐的指导帮助。   而对于辩龄在二年以上的辩手来说,可以尝试直接学习前述系统性的辩论理论。   另外,BP在华语辩论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学习材料。不过这些材料主要以评判守则类的形式出现,对于辩手来说在有能力担任常规赛事评委之后不妨一读。   (2)与辩论相关的学科知识   这类学科知识与竞赛辩论没有前一类那么密切的关联,但往往在某些方面对辩论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指导。如果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那么会对提高竞技水平和对竞赛辩论的宏观认知有很大帮助。它们主要包括:   (一)逻辑学;   (二)修辞学;   (三)诉讼证明(或者叫法律证明);   (四)美学;   (五)科学哲学。   对于这类学科知识,可以通过自学加集中学习(如辩论队的专题课程、读书会等)来学习。辩龄较高的辩手可以结合教练篇的内容制定自我(包括小团体)学习计划。   顺便一说,我自己是个会把解逻辑题当消遣的人,以至于在看很多包含逻辑谜题的作品时会失去一部分谜题被解答后的惊喜。   (3)技术经验及个人感悟   除第一部分的系统性理论外,大多数辩论人所撰写的东西基本都应该归于此类。   过去这类文章非常多,而近些年由于政策辩论理论的流行和辩手群体专业性的提升,单纯的技术经验已经相对比较少了,大多数情况下是将部分的系统性理论和技术经验结合在一起出现的。   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鱼龙混杂得非常厉害。由于涉及竞赛辩论理念的问题,我不想评价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因为我看来对的东西,未必能帮助你赢得比赛)。但我建议,在经过辩手自己用实践检验之前,不妨认为其中的大部分都包含信口开河的部分(是的,包括本文)。   对于辩手,尤其是比较年轻的辩手,对待这部分内容我的建议是:   (一)尽可能先学习那些以系统性辩论理论为基础的东西,但要注意它在某些方面是否和系统性理论存在较大偏差;   (二)尽可能学习第一手的东西,避免传播过程中的失真;   (三)对于特别“剑走偏锋”的内容持有谨慎的态度;   (四)对于前辈辩手和评委说的东西用心理解,实在不懂就大胆提问,始终解决不了困惑就有所保留;   (五)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实而轻名,即尽可能把握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而不要过于注重某一种知识或技巧的称谓是什么;   (六)尽可能不要望文生义。   3、其他涉及世界观的知识和思想   除第2点第(2)部分已提及的部分学科知识外,还包括其他各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些学科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尝试对世界提出解释,而这些解释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辩手理解一个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思维习惯甚至是个人心智的成长。   比如对于现代物理学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对于形而上的问题的疑惑。   这部分除了需要辩手个人进行广泛阅读之外,最好也能有高年级的辩手甚至教练寄予一定指导。   “   四、阅历(Experience)   ”   在辩论比赛中,当辩论双方具有一定年龄差时,年龄较大的一方在多数情况下,能更好把握论证和表达的细节,而导致这种优势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阅历的差异。   排除辩论赛中严格通过证据论证的部分外,任何比赛都在不可忽视的程度上(包括政策辩论)受到这种个人阅历的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比赛中我们需要诉诸于常识的时候,阅历较深的辩手就更易把握某种常识的边界,从而更好地开展论证和说服。   当然,阅历的增长并不和年龄绝对挂钩。年龄较轻而阅历丰富、年龄虽长但阅历欠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一个辩手希望能表现得比同龄辩手更为优秀的话,除了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也不妨考虑一下增进个人阅历的方式。   在涉及辩论的方面,我们可以把这种阅历分为三类:辩论的阅历、生活的阅历和专业的阅历.   1、辩论阅历的增加,来自于一个辩手更专心地、耗费了更多精力在辩论视频的观看、辩论资料的学习、辩论赛事的参与上。标粗的字体在于强调,单纯的时间消耗可能是无效学习。   其中,相对高级别赛事的备战、出场经验对于优秀辩手来说非常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辩手在大学期间所能达到的辩论高度。   当然,这种经验也只构成辩论阅历的一个方面。比如,一个辩手虽然有不少参加高级别赛事的经验,但所在队伍的立论风格十分稳定,那么他在面临不同立论风格的队伍时一样可能无法发挥最强的实力。   同样,如之前所指出,评判经验也构成辩手的辩论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活阅历的增加,来自于一个辩手在生活中勤于观察、思考、学习,并勇于尝试接触不同的事物。比如,一个恋爱经验相对丰富的辩手,相比一个终日与游戏为伴的辩手,在涉及情感方面的问题上就可能拥有更多生活经验,并因而更能够在辩论中掌握话语权。   但是,这种阅历的增加不应该仅仅是感觉经验的积累,或对外部观念的接收,而需要是将理性思考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仅仅是思考,不是让大家当刺头儿:),否则仍然在相关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理性素材积累,辩论中也用不上。   3、专业的阅历,来自于一个辩手在某些专业性问题上所投入的专注度和精力。比如,一个有较多律所实习经验的辩手,相比一个没怎么实习过的辩手,在辩论除纯理论问题之外的所有法律问题上都会具有优势。   当然,专业性阅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多关注和学习一些各种领域的新闻、知识,以阅读来弥补亲身经验的不足。   最后,阅历不等于资历,阅历的丰富并不必然给辩手一种地位去轻视对方的个人经验,因为每个人的个人经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阅历所带来的,应当是一种对所讨论问题更全面、更包容的态度。   “   五、人格(Personality)   ”   竞赛辩论是一项具有教育目的的活动,希望不仅所有的教练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辩手也能认识到这一点。   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受教育者的心智水平,为其将来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然而,在辩论学习中,教练、学长姐在辩手的人格成长方面,所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我们的人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人生际遇的影响。甚至,一个辩手在辩论活动中遭受挫折、受到不公平对待,也可能成为影响其人格健康成长的因素。   由于每位辩手的个人条件和所处环境大不相同,我觉得很难在这方面提供什么针对性的建议。但我认为,辩论活动的价值之一在于他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而更多是达到结论的方法。   所以,在涉及道德、价值的问题上,我建议所有辩手拿出在辩论中的那种严谨态度,不轻易下结论、尊重证据、尊重规则,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就像拆自己的论一样。   在辩论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人类社会普遍重视的美德、价值,那么我们就应当成为这些美德和价值的捍卫者——就像捍卫自己的立论那样,哪怕会输、会犯错。   而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尊重世界的客观现实,哪怕这客观现实是丑恶的。就像制定一项政策的时候一样,我们不以人们的自私为恶,相反,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将自私变为善的动力的政策方案,并将之付诸实践。   更健康的人格成长,带来对于辩论的更深刻认同;而对辩论的更有效参与,也反过来帮助我们的人格更好地成长。   希望每一位辩手都像我们所常说的那样,因为辩论,变成更好的人。   往期好文   素材|皇甫月丹   排版| 宋艳晴   审核|曾雅倩 齐 婕 崔欣荣   查看网友的精彩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