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前沿 > 科技
张兴赢建议统筹监测资源因时因地制定生态保护指标
2020-05-22 21:37:49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玫珏报道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环境,近些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但是,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各种挑战。比如,破坏生态环境新现象仍不时冒头,一些地方的生态修复工程虽紧锣密鼓进行却在短期内见效甚微。jAm我酷网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如何保持定力、守住底线,科学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当下十分紧迫且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建议:统筹资源,建立精密的科学监测体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量化的生态保护红线指标,科学算总账,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互动。jAm我酷网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众多监测参数。与之相应的,多个部门都建设有监测网,比如环保生态环境监测网、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网、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等。由于目前各种监测由不同部门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jAm我酷网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环境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可能会陷入‘一叶障目’的局限。我们需要持续和高质量的精密综合观测数据,才能科学了解其长期演变的客观规律。”保护和修复的前提是科学监测,张兴赢首先想到的,是推进建立精密的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网络。jAm我酷网

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张兴赢提出,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和监测站点,统筹卫星、地面观测,构建环境在线、重点污染源在线实景监控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统一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化部门合作,形成防治合力。jAm我酷网

在精密监测的基础上,评估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的效果,不能缺少科学的指标。当前国家划定的“生态红线”主要是界定了保护的区域范围,而对不同生态因子定量的保护指标仍缺乏科学细化的界定。jAm我酷网

2019年,张兴赢实地调研了内蒙古岱海的生态状况。这个曾经青山如诗、碧水如画的内陆湖,水位连年下降、湖面急剧萎缩、水质逐年恶化。2018年以来,在政府大力保护的情况下,岱海湖不断萎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jAm我酷网

“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客观科学地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张兴赢通过调研发现,在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即便没有人为影响,岱海湖也长期处在不断萎缩的状态,水质也会发生变化,而近十年来的人为因素,更加剧其萎缩的进程。那么究竟它的面积维持在多大、水质的各类指标维持在多少,才是合适的?jAm我酷网

张兴赢说,实际上,大部分因素都是可量化、可考核的。比如,草原、湖泊、森林等可通过面积大小来量化是否萎缩退化;卫星监测蓝藻的面积可以量化湖泊水体污染情况;卫星产品中海洋水色和赤潮的面积,可用于定量评估海洋污染。因此,他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的量化指标,并且因时因地根据自然因素的变化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确保指标科学、目标可实现。jAm我酷网

此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张兴赢呼吁,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要科学算总账,理清自然地理气候影响和人为影响,因地制宜,通盘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平衡互动发展。jAm我酷网

(责任编辑:栾菲)jAm我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