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前沿 > 热点
明星小时候照片-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从四川各地红军人物故事看长征精神传承
2024-02-07 05:30:10

  本报记者 祖明远

  7月19日上午,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畔,由中宣部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家国情怀故事汇·凉山站活动正在举行中。一面“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的故事,深深触动着听众的心灵。

  1935年5月中下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冕宁县。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结盟,还将“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赠给小叶丹。在当地向导帮助下,红军昼夜兼程通过彝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小叶丹举起这面旗帜继续战斗了多年。后来,敌人多次来搜查,为保住这面旗帜,小叶丹的妻子将其缝进了彝族百褶裙里,直到1950年冕宁县解放,终于将这面旗帜交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冕宁部队。

  作为红军长征所历时间最长、所涉地域最广、所经行程最远的一个省,四川大地遍布着这样的红色足印。一代代四川人前赴后继,从革命时代一路奋勇向前,创造了跨越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初心不改,矢志如一

  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四川回荡

  1935年初,泸州叙永城郊营盘山上,一片橘子林颇为诱人。

  一支帽子上戴着红星的部队从山脚下经过。这是一渡赤水后的红军先头部队。虽然两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但战士们忍受着饥渴,没有去摘橘子。

  当时的四川,由于军阀混战,许多地方预征了几十年粮税。而红军则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人民的军队”。

  如今在四川各地长征纪念馆内,常可以看见各式红军借条,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布上,还有的写在木板上。

  2011年,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的仁青卓玛在收拾房间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木板。虽然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木板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割麦证。原来,是途经当地的红军割了青稞,留下了这张“借条”,承诺可凭此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兑取“银子、茶叶或你们所需要的物品”。一笔一画,字迹工整,语气坦诚。

  红军的理想与信念也感染了四川人民。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景家塬附近的红云崖村,“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高高刻在石壁上。当年,红军在此打土豪、分田地,留下了这幅高7.1米、长100米的石刻标语。1935年5月红军撤离后,返乡地主要将这些标语铲除。当地群众怀念红军,就用糯米和上炭灰泥土,将四个大字填平,谎称字迹已被抹掉,才让这幅石刻标语保存下来。

  这几个大字存续的背后,是群众朴素的情感认同。

  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红军和四川群众结下深厚情谊

  红军长征在四川一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通过一个个标语口号、一场场浴血战斗,红军的思想、意志和信仰传递出来,在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凝聚民众力量。

  长宁县梅硐镇泽鸿村保留着一幢瓦房,里面有一个“夹壁墙”,是供避难藏身的。在红军撤离川南后,红军游击纵队仍坚持战斗。一位名叫李桂洪的女红军因怀孕不方便随军战斗,就被安排隐蔽在这里。

  因叛徒出卖,敌人多次来这里搜查,房主人余泽鸿和家人被吊打拷问,仍守住秘密。在此顺利生下一名男孩后,女红军才转移到外地,这个男孩也被当地村民收养保护起来。

  在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村,当地聂姓一家坚持守护红军烈士墓达80多年。

  1934年2月,因缺医少粮,3000多名红军战士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被安葬在了啸口村。当年10月,红军离开后,聂永奎义务守护红军墓地,这一守就是40多年,直到1982年将接力棒传给聂正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年清明、春节前夕,聂家人都要给红军烈士扫墓,缅怀先烈。“这些烈士对我们百姓是有恩情的,我一生只有这个愿望,就是要报这个恩情。”聂正远曾这样说。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面对艰难险阻只有一个字:“冲”!

  长征一路艰难险阻众多,靠的是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红军在皎平渡越过金沙江后,先头部队接到任务要进军前方10公里的通安。守军躲在山顶隘口,曲折盘旋的山路许多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为阻挡红军,守军一边射击,一边推下巨大的石头。

  滚下的石头逐渐破碎,飞出许多碎石,击伤了不少红军战士。据莫文骅将军回忆,当时大家想到,“退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吹起冲锋号,利用石崖躲避落石,爬着向隘口攻击。在夺取隘口后,又一口气夺取通安。400多人的先头部队就抓了600多名俘虏。

上一篇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